2023年10月,15岁的小陈第3次因拉车门盗窃被查处。同年11月,小陈被大冶市公安局移送至黄石市启航学校进行专门矫治教育。经过6个月的矫治教育,小陈从曾经街边的“盗窃惯犯”变成了理发店里的阳光学徒,再次见到小陈,父亲感慨,“学校不仅救了他,更救了我们整个家庭。”
小陈的转变,是我市探索未成年人矫治教育的一个缩影。2022年,黄石市启航学校正式开学投用,对未达刑责年龄的罪错未成年人实施“靶向矫治”。两年间,200余名“问题少年”在这里完成蜕变,2024年,我市未成年人犯罪审查逮捕人数明显下降。
严管厚爱:从“擒敌拳”到“法治课”的浸润
清晨6时的启航学校操场,口号声划破薄雾。身着训练服的少年们正挺直脊背练习擒敌拳。
小苏入校第一天,教官从他行李中搜出半包香烟和打火机,塞进他手里的是一套训练服和一本《行为规范手册》。“被子必须叠成‘豆腐块’,手机上交,每天都要进行军体演训。”严格的作息让他一度崩溃,但班主任的深夜谈心让他第一次感受到“被当成正常人看待”。
改变在校内规律的生活中悄然发生。德法大讲堂上,曾盗窃过手机的小李扮演“法官”,在模拟庭审中颤抖着念出判决书;心理辅导室里,小张用黏土捏出“理想中的家”,哭着向视频那头的父母道歉;社区志愿服务中,小秦带队清扫街道,以往对他避之不及居民给他递上了矿泉水……
“他们不是天生的坏孩子,只是缺了一盏引路的灯。”黄石市启航学校校长胡亚勤介绍,学校独创的“三关三课”机制——严把入校、考核、离校关,打造军体、德法、实践课——将刚性约束与柔性教化融于一体。
破茧成蝶:从“社会隐患”到“技能人才”的跨越
矫治教育后期,小陈在离校之际主动找班主任沟通,希望学校能给他安排一份工作。根据小陈的情况,班主任与黄石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取得了联系,帮助小陈进入一家理发店当学徒。
“拿理发刀的手比偷东西时的手稳多了。”小陈腼腆地笑着,翻开手机相册,里面存着一张张讲解理发技术的图片,入校前的满身戾气也早已褪去。
转变背后,是一套精准的“矫治+赋能”体系。学生入校即建立“成长档案”,根据表现分入初级、中级、高级班,逐步从军事化管理过渡到社会实践培训。如今,像小陈一样在本地进行技能学习的结业生已达10人,更有部分学生重返校园当起了协助教官。
全域守护:从“一所学校”到“一座城”的接力
社会的参与让矫治教育更具温度,启航学校的影响正溢出校园。普通学校“问题学生”入校跟班体验、参与法治巡讲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将矫治成效辐射至全市,数名“熊孩子”经短期体验后行为显著改善。
从数据看成果,更从故事见温度。当前,这场守护青春的“接力赛”仍在继续,一场关于“救心”与“育人”的实践仍在深化。夜幕降临时,启航学校的方向总是灯火通明,新一轮晚课刚刚开始。法治教室里,又一批少年对着宪法宣誓,他们的影子被灯光拉得很长,却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记者 鲁冰儿)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