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峦叠嶂的筠山深处,有一支名为“竹筠先锋”的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他们以竹喻坚韧,以筠承高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让鲜红党旗在山区高高飘扬,也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一件件实事中持续升温。
“跑腿主席”破解8000余村民行路难
“路通了,客车跑起来了,日子也顺畅了!”站在平整宽阔的刘太公路上,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筠山片区的村民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条串联6个自然村、关乎8000余名村民出行的要道,曾因年久失修沦为“坑洼路”,导致客车频繁停运,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
2021年,曾任太子镇人大主席的柯华国毅然担起修路重任。彼时已退休的他,积极对接太子镇党委班子与筠山片区人大代表,牵头提出了修复县道X036及刘太公路的建议。在镇党委的统筹下,他化身“全职督办员”:频繁参会紧盯工程进展,烈日下坚守在工地;亲自带领施工方上门恳谈,化解村民对施工的疑虑。
如今,道路主体工程已圆满完工,客车运营井然有序。村民出行顺畅,孩子们上学更安全,外地收购商的货车也可直接开进田间,有效带动了山上中药材种植、畜禽养殖等产业的蓬勃发展。这条路的变迁,既是党建引领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退休老党员“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使命担当。
现年85岁的柯华国,依然常常在修缮一新的公路上漫步。每当遇到过往的村民,他总是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村民们也纷纷向他表达由衷的感激,感谢他为修缮这条路付出的努力,并亲切地称他为“跑腿主席”。
“安全卫士”筑牢民生防护网
“多亏了党员同志冒雨冒雪运送物资,否则真不知如何熬过冻雨天气!”回想起2024年春节前的冻雨灾害,筠岭村的夏汉满老人依旧满怀感激。75岁的他与患有精神障碍的妻子相依为命,恶劣天气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极为艰难。当时,刘太公路路面结冰,车辆极易打滑失控。镇党委迅速集结“竹筠先锋”党员干部,一方面严守上山路口,筑牢安全屏障;另一方面逐家逐户送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对夏汉满这样的特殊家庭给予重点关照,帮助群众平稳渡过难关。灾后,他们又立即投入清理路面倒伏的竹子和滑落的山石,全力推进道路恢复通行。
应急冲在前,日常亦不懈怠。在党建引领下,“筠山片区联防联控机制”早已落地生根:党员率先垂范,包片负责各山头,组建巡逻队常态化监测火情、积极开展防火宣传,将森林防火的“红色防火墙”直接构筑在群众身边。从灾害应急处置到日常安全防控,“竹筠先锋”的守护已深深融入群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红色邮差”连通“最后一公里”
“村干部比亲人还贴心,大小事都靠他们帮衬!”80岁独居老人舒思菊的感慨,道出了陈堡村“红色邮差”志愿服务队的温情服务。
这支由村党支部牵头组建、党员积极参与的队伍,专门为村内留守老人解决“出行不便”的难题:代买急需药品、代购生活用品、代缴水电费、传递政策资料,甚至连夜护送突发疾病的村民下山就医等等,服务细致入微。他们的身影,已成为陈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红色邮差”不仅关注老人的生活需求,更注重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常利用闲暇时光,陪伴老人聊天解闷,倾听他们的心声,使老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温暖与关怀。节假日期间,“红色邮差”还会策划文艺演出、健康讲座等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红色邮差”的积极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也自发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据悉,近年来,“红色邮差”累计帮扶村民数百次,运送物资达数吨之多。他们不仅成功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让竹山间的“便民邮路”悄然转变为联结党群情感的“连心路”。
“引水战队”破解饮水难题
“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水,党和政府真是把好事做到了咱心坎里!”半山董村村民董克金的笑容,源自村里深井工程的顺利通水。饮水安全,曾是筠山群众心头的“揪心事”。该镇党委将其列为重点民生工程,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主动向上级对接,争取政策、项目与资金支持;镇村干部组成“引水战队”,跟随专家组踏遍崎岖山路勘察水源,协调管线铺设细节,全程监督工程质量,全力推进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如今,随着半山董村等片区的陆续通水,筠山群众彻底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历史。党组织的关怀,宛如清澈的泉水,沿着水管汩汩流入每一户村民的家中。
漫山翠竹辉映党旗,党群齐心共谋振兴。党建引领下的“竹筠先锋”,始终秉持“扎根群众如竹立,服务民生似筠坚”的担当精神,在筠山深处续写着乡村振兴新故事。那徐徐铺展的幸福画卷里,既有群众灿烂笑脸,更有党旗鲜艳飘扬——这是“竹筠先锋”与群众同心绘就的民生答卷,也是山区发展最温暖的底色。(记者 张春玲 通讯员 陈剑 实习生 刘欢欢)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