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 算好“绿水青山”明白账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9-19 09:02]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黄石,襟江带湖,因水而兴。一方秀水,是城市灵动的血脉,是百姓安居的依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市审计局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以审计“利剑”守护江河安澜,让水清岸绿的生态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审计成果高效转化

自市审计局设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科以来,我市资源环境审计持续创新理念,构建起“量化评价—技术支撑—结果运用—服务发展”全链条审计监督机制,从服务发展、促进转型的全局出发,推动审计成果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近年来,市审计局积极向市委审计委员会呈送审计专报和情况报告,部分纸上建议被成功转化为治理实策。保安湖湿地公园管委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意见和流域综合治理专项审计调查报告首次被整合形成综合情况报告,有力推动了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审计监督的“软实力”正持续转化为治理改革的“硬举措”。

2024年2月,《黄石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办法(试行)》出台,从5大维度、15项指标和43个评分事项入手,全面量化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生态保护责任的实绩,同时紧扣黄石作为工矿城市、山水城市的实际,突出长江大保护、矿山修复、耕地保护等重点任务,使审计评价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保安湖湿地公园管委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首次运用该办法,依据指标体系精准“画像”,有效促进领导干部履行生态环保职责,成效显著。湿地总体规划修编、部分乡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控源截污、养殖池塘尾水治理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整改,真正实现“审计—评价—整改”闭环管理。

及时回应民生关切

实施一个个水环境和水生态审计项目,是审计人员守护黄石绿水青山的有力行动。

在全市10条黑臭水体整治专项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顶烈日、踏泥泞,连续数月查管网、找排口、测水质,精准识别问题区域和污染源头,提出“一水一策”精准治理、动态监测等审计建议20余条,推动建立黑臭水体防治长效管理机制。如今,青山湖、李家坊港等昔日黑臭水体,均已水清岸绿、碧波重现,成为市民休闲的亲水空间。

在对原住建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审计人员聚焦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深入污水泵站、管网和处理车间一线,系统排查污水处理链条薄弱环节,揭示出部分地区由于污水收集管网覆盖不足、雨污分流不彻底、处理设施老旧、运行负荷不均等问题,导致污水处理能力未能充分发挥。

其中,花湖、河西等4家污水处理厂长期进水浓度低于设计标准,影响生化处理效果。同时,污水处理服务费仍按传统分段方式计付,未与出水水质、污染物削减量等效能指标挂钩,制约了处理效率和运营积极性。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审计工作提出“建立按效付费机制、完善管网建设、强化进水浓度管控”等建议,推动市政府修订《黄石市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全面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收集和处理能力。

在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专项审计调查中,揭示出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治标准不统一、部分排污口整治后反弹等17项突出问题。审计专题报告直指制度机制漏洞,提出健全验收标准、强化资金保障、压实监管责任等建议。市政府专题会议督促相关部门对照审计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推动出台市级层面整治验收销号制度;人大代表现场调研、专题询问,督促问题排污口整改。截至目前,全市纳入整治的排污口已基本完成销号,个别未完成整改的正按计划推进,预计2025年底可实现全面清零目标。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拍到什么了?有发现问题吗?”盛夏时节,江堤之上,审计人员正操作无人机进行现场巡航。通过充分借助科技手段,目前我市已构建起“天眼看、地面查、数据核”立体审计模式。审计人员可运用遥感影像比对、无人机航拍、大数据分析等方式,高效锁定疑点。

在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专项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利用奥维地图现场定位搜索排污口,用GIS叠加排污口坐标矢量图和生态红线范围,核查排污口整改情况,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初步锁定的10个问题排污口进行水质检测,锁定超标排放证据。针对揭示出的问题,审计提出加大日常监测力度、解决雨污混排和管网错接混接等建议,推动补建污水管网30余公里、修订完善制度3项,真正实现审计“一张图”、治理“一盘棋”。

如今的黄石,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已徐徐铺开。守护这份青绿的黄石审计人,用脚步丈量长江岸线、穿越田间阡陌,展现责任与担当,持续为黄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可靠的“审计动能”。(记者 王璐 通讯员 金振兴 郑红芳)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