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天坑”旁,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游人如织;曾经岩石裸露的黄荆山北麓,如今草木葱茏,孩童在草坪上嬉戏奔跑。17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获悉,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如今全市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修复率已达97%。
生态修复不是“见坑填坑、见坡补绿”的临时补救,近年来,我市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区三线”为底图,2021年在全省率先施行《黄石市矿山生态修复条例》,首次将市场化修复写入地方性法规。同时先后投入资金17.664亿元,瞄准黄荆山、长乐山、铁山等10个重点区域,对72个矿点逐个“清零”,修复30.92平方公里的破损土地,让3.762万亩矿山变回绿地。
修复最终目的是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我市深挖修复后土地的潜力,目前正在探索“修复+”的多元融合模式,让废弃矿山变成聚宝盆。
“修复+能源”:废弃矿坑变身绿色电站,铁山30兆瓦光伏项目每年可提供数亿度清洁电力;大冶市引进制氢工厂,将形成可观的产业链产值,带动大量就业。“修复+文旅”:大冶铁矿国家矿山公园、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公园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和研学基地,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修复+工业”:引进湖北迪赛鸿鼎高新材料公司、湖北渤海生物控股集团等,全部达产后将创造巨额年产值和大量就业岗位。“修复+农业”:金海七约山的白茶观光园、金山店车桥村的果蔬基地,让昔日工矿废弃地变成增收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修复+民生”:废弃矿场化身健身公园、露营基地、越野赛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新去处,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修复率、达标率、复垦率均达100%的目标要求持续推进相关工作,让废弃露天矿山变身成为文旅胜地、田园综合体、新能源基地,确保修复一处完成后,实现当地生态焕新、产业升级、百姓受益。(记者 廖巍巍)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