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记者走进改造后的大冶市东岳路街道和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看到孩子们在“和趣儿童区”拼搭积木,老人们围坐在“和雅书画区”挥毫泼墨,居民们在“和畅书屋”旁品茶交流……
传统行政化布局被彻底打破,党群服务中心褪去“办公外壳”,成为居民愿来、爱来、常来的“社区客厅”。和平社区的转变,是大冶市推进老旧社区亲民化改造的生动实践。今年6月以来,和平社区立足“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原则,以“和趣、和雅、和畅、和乐”的“四和”文化为载体,通过空间重构、功能整合与服务升级,推动党群服务中心从“行政办事点”向“全龄生活港”转型,让曾因设施老化、功能单一而冷清的阵地,真正走进群众心中,书写老旧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篇。
从“政府主导”到“群众共谋”,
改造方案藏着居民“心里话”
亲民化改造的核心是“以居民为中心”。和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启动前,社区党委通过“党员群众议事会”“入户走访”等形式,累计收集居民意见10余条,让改造方案真正“扎根民心”。
“以前办事大厅冷冰冰,现在能坐下来喝茶聊天,孩子还能在旁边看书,这都是咱们居民提的建议。”参与议事的居民陈师傅说。改造过程中,社区还组建由社区工作者、党员、热心居民组成的监督小组,定期巡查施工进度,对功能布局、设施选择实时提建议。比如,“和趣儿童区”增设软质地垫、“和乐小剧场”沙发采用阶梯式座位,这些细节调整均来自监督小组的反馈。从“单向设计”到“双向共谋”,居民的参与让改造不仅改空间,更暖人心。
从“功能单一”到“全龄友好”,
“四和”分区承载多元生活
打破物理隔断只是第一步,和平社区更注重以“四和”文化载体重构功能,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覆盖“一老一小”、服务全年龄段的“生活综合体”。
“和趣儿童区”既是“托管角”也是“成长园”。这里配备了积木、拼图、围棋等设施,每月开展“绘本共读”“手工制作”等活动,社区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游玩,解决家长“看护难”问题。
“和雅书画区”是文化站也是交流台。社区定期举办书法绘画、手工制作、非遗工艺品体验活动,文创品展示区陈列着社区文创品,居民可凭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让文化服务更有参与感。
“和畅书屋”是读书角也是充电站,藏书2000余册,涵盖文学历史、儿童绘本、科普养生等书籍,每月开展“阅读分享会”,还设有“流动读书角”方便居民换书,让书香飘满社区。
“和乐小剧场”是活动场也是“情感桥”。每月排定文艺表演、电影放映、邻里茶话会等计划,重阳节、春节等节日还会举办主题活动,未来更将设置婚恋交友墙,让这里成为邻里交往的“核心区”。
此外,社区还配套了幸福食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红色驿站等阵地形成“吃、学、玩、养”一体化服务链条,让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找到归属感。
从“空间改造”到“情感联结”,
丰富活动见证改造成果
18日,和平社区“银龄童伴·社区共暖”重阳节主题活动,成为检验亲民化、便民化改造的试金石。在“和乐小剧场”,老幼互动、邻里相聚,让“社区客厅”充满烟火气。
活动现场,书法爱好者刘先奇书写“重阳敬老”作品,孩子们手绘菊花、重阳糕;儿童为老人献祝福卡、递菊花茶,老幼结对参观功能区,老人讲社区变迁,儿童说喜爱角落;社区志愿者与儿童共读《重阳节的传说》,讲解“插茱萸”习俗;“中国好人”龚文龙分享敬老故事,老年舞蹈、儿童拉丁舞轮番上演,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气氛推向高潮。
作为大冶市首例亲民化改造社区,和平社区的实践证明,老旧社区的“新生”,关键在于“以居民为中心”。下一步,社区将继续深化“和平4+工作法”,优化“四和”功能区细节,推动“一老一小”活动常态化,完善志愿服务积分机制,让每一处空间都有温度、每一项服务都接地气,为全市老旧社区亲民化改造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和平经验”。(记者 万经煌 通讯员 王娟)
编辑:熊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