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风拂面,绿满铜都。
近年来,大冶紧扣国家“双碳”战略,将氢能作为破解“矿竭城衰”、加速产业转型的核心抓手,投资34.38亿元打造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布局“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产业链,书写城市转型发展的“绿色答卷”。
工厂制氢忙
清晨,位于大冶金湖街道的姜桥制氢工厂3号厂房内,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金属外壳泛起幽蓝光泽,纯度99.999%的氢气顺着管道奔涌而出。这一幕,是湖北省首个国家级氢能项目——“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常态化运行的日常状态。
“我们的氢气,够‘纯’!”湖北光谷东控股集团旗下湖北绿冶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恒指着实时监测屏介绍说,姜桥制氢工厂采用“碱性电解槽+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双工艺,两种技术叠加,将制氢能耗降低了15%,更实现了“零碱液排放、零废水污染”的清洁生产。
绿氢的“绿”,体现在制氢所用的“绿电”上。制氢工厂旁的尾矿山上,宋晚村地面光伏电站EPC项目的黑色面板正高效捕捉每一缕阳光。这片由废弃矿山改造的光伏场,总装机20兆瓦,预计年发电2000万度,所发的电直供制氢车间。
目前,姜桥制氢工厂满负荷运行年产绿氢1500吨,日制氢能力可达3至4吨,可满足250台公交车或100台矿用设备用氢需求。
氢能应用广
制氢不易,储氢更难。依托废弃矿山资源,大冶实施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探索岩穴深地储氢路径。
废弃矿山变身“地下氢库”。作为国内首个岩洞储氢科研中试项目,其核心设计是从矿山山脚垂直向内挖掘92米,打造一个长30米、直径5米的圆柱形储氢硐室。硐室可承受10兆帕压力,相当于1000米水深压力,是常见高压罐承压能力的3倍,能储存5万标方氢气。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杨春和院士团队全程指导,集成地质稳定性分析、氢泄漏实时监测、风险预警等多项技术,解决岩穴储氢的关键技术难题,助力国内岩穴储氢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今年10月,大冶深地氢储能系统中试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第一批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名单,成为41个国家氢能试点项目之一。
在大冶东综合能源站,蓝白相间的加氢机一字排开。公交司机甘海军一如往常将车停靠在加氢机旁,熟练地将加氢枪插入氢能公交加氢口,加氢机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加氢量、压力等数据,10分钟不到,就“喂饱”了车辆。
“一分钟最高可以加7.2公斤氢气,满容量18公斤的氢气,足以支撑续航200多公里,速度比起加油的车辆一点不差。”甘海军指着身后的氢能公交表示,加氢站每公斤氢气只要25元,比燃油成本低30%。
大冶规划建设3座绿氢能源站,大冶东综合能源站已于今年7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另外两座正加速建设。
目前,大冶城区拥有12台氢能公交、16台冷链运输车、5台氢能渣土车、7台商用氢能物流车,每月消耗绿氢16吨左右,覆盖城市交通、矿山运输、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
更深远的改变在产业端。“过去烧煤冒黑烟的冶炼炉,未来可用氢气‘淬炼’,产品含碳量更低、硬度更高。”张恒介绍,掺入氢气,燃烧效率提高10%,热值达到普通燃气的3倍。大冶积极探索“燃气掺氢”技术,让更多企业享受降低碳排放、减少用气开支的氢能实惠,朝着“氢能全应用”前景大步踏进。
全链条布局
大冶湖高新区氢能创新科技园数据中心,一楼大厅的数字屏上正实时模拟氢能全产业链运行场景,电解槽电流、加氢站流量等数据实时跳动,这为氢能产业发展装上“智慧大脑”。“搭建氢能产业智能管控平台,打通制氢、储氢、运氢、用氢各环节数据壁垒,通过算法优化生产调度、运输路线和应用场景匹配,让产业链运行更精准、更高效。”大冶氢能项目建设指挥部成员刘妍介绍说。
大冶的氢能突围,不止于“制、储、加、用”各环节的“点上突破”,更在于全产业链的“链上成势”。2024年,大冶湖高新区被成功纳入首批省级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
政策加持,赋能链上布局。去年10月,《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发布,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群,推动湖北氢能强省建设。大冶市委、市政府将氢能纳入“3+2+X”产业体系主攻方向,从土地出让、财政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
聚能成势,串珠成链。“制、储、加、用”氢能全产业链,正在大冶加速形成。该市将加快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力打造“全国清洁能源低碳应用示范基地”,“矿冶之都”正积极迈向“清洁能源之都”。(记者 万经煌 陈成 通讯员 冯团芳 但超)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