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灰要均匀撒施,搭配300—1000公斤/亩农家肥,这样调理,种出来的湖蒿才长得好。”1日,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湖湖蒿种植基地里,宝塔村党总支书记肖唐明反复叮嘱种植户。
这一幕,是阳新县打响酸化耕地治理攻坚战、全力守护粮食生产安全的生动写照。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显示,阳新县pH值小于5.5的酸化耕地17.25万亩,土壤酸化让肥料“失效”、作物“蔫苗”,成为制约农业提质增效的“拦路虎”。
为破解这一难题,阳新县锚定“土肥田沃”目标,秉持“集中资金、统筹资源、协同发力、系统治理”理念,集成推广农艺、化学、生物及工程配套方案,全方位推进酸化耕地焕新工程。
2025年,阳新县重点攻坚8.08万亩酸化耕地治理任务,朝着“土壤pH值提升0.3个单位以上、有机质稳定提高”的指标迈进。治理范围覆盖龙港、浮屠、白沙三大酸化区,涉及9个镇(区)62个行政村,形成了“连片治理、规模推进”的攻坚格局。
针对不同酸化程度和种植场景,阳新县量身定制“治酸配方”。pH值小于5.0的地块,采用“生石灰+有机肥+配方施肥”组合拳,每亩施用生石灰50至80公斤;pH值5.0至5.5的水田推行“土壤调理物料+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模式,旱地搭配堆沤肥强化改良,所有地块均配套35—50公斤/亩的高浓度配方肥作底肥。
如今,经过科学治疗,曾经“偏酸”的耕地正逐步焕发新活力,孕育着稳产、高产的希望。(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张丕兴 吴军)
编辑:熊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