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6月30日,黄石十七中加入黄石十六中教联体,这是西塞山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大举措,旨在实现核心校区与成员校区“双提升”、城区与农村校区“双发展”,不断满足群众对“家门口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以“头号工程”重塑教育版图
西塞山区按“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原则,采用“1+N”模式(1所核心校+2至4所成员校),分批组建初中、小学、学前教联体,渐次覆盖全区。区委区政府将教联体建设列为“头号工程”,成立领导小组推进。
目前,全区已组建黄石十六中、黄石九中、龚家巷小学等6个教联体。通过理念共识、管理共进、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共融的“五共机制”,打破校际壁垒,实现城乡学校“一套班子、一体考核、师资无障碍流动”。
近5年,全区投入教育资金5.2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12所,新增学位6000个,率先实现教室空调及智慧教学设备全覆盖。黄石十中校园面积翻倍至20亩,黄石十六中教联体临港学校建成42个班级规模的新校区。
从“输血”向“造血”突围
西塞山区教育局以“红星之光”党建品牌为引领,深化教联体“党建+”活动,筑牢思政阵地。教联体实行“一核多能雁阵行动”,开展小学“语文节”、初中“赛解题”等跨校区教研比武,以赛促研提升中青年教师能力;依托课程共建、青蓝结对、“行走教研”及数字教研,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黄石十六中教联体临港学校英语老师黄慧群说:“融合性教联体实行以来,我的教学能力稳步提升,资源共享为我教学助力,教育视野于碰撞中拓展。讲台虽小,天地已宽。”
教师流动是教联体的“生命线”。2024年秋,黄石十六中本部50%的省市级名师赴黄石十中、临港校区支教,原副校长陈斌常驻黄石十中任校长。韩东红、严建新等9名骨干教师主动赴黄石十中任教,吸引大批学生“回流”。
3年来,教联体通过跨校区磨课评课、“群雁培育”等平台,培养省市劳模、骨干教师50余人。成员校教师赴核心校跟岗后快速成长,黄慧群获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黄石十中教师盛光创课件获市级一等奖。
变“一枝独秀”为“百花齐放”
“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核心。”黄石十六中教联体总校长叶钊说,十六中本部选派干部教师赴黄石十中传授先进模式,激发整体活力,教联体以强带弱成效显著。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不仅能学到十六中名师的教案设计思路,还能跟随骨干教师讨论课堂教学细节,让我真切感受到教学上手快、后劲强。”黄石十中数学老师詹芳感慨道。
数据印证了教联体建设实现的突破:黄石十中学生数从300人增至900人;临港学校2024年招新生160人(原计划90人),创近5年来新高,家长主动从城区转回农村。2023年中考,十中省重点上线人数增长300%,原西塞中学实现全A生“零突破”;2024年中考,十六中教联体跻身湖北省首批示范教联体;2025年中考,黄石二中第一批次招生计划65%分配到校资格线,全市城区初中录取分数从高至低分为13档,黄石十六中居第一方阵,黄石十中位列第三方阵,黄石十六中教联体临港学校居第四方阵。
西塞山区教育局长胡萍表示:“教育改革绝非‘削峰填谷’,而是从‘孤岛’到‘雁阵’,从‘输血’到‘共生’。当每所学校都成为灯塔,教育公平之光终将洒满每个角落。”
当农村教室装上空调和护眼灯,当乡村教师站上省赛领奖台,当家长不再为择校辗转——这就是“家门口好学校”最生动的阐释。教联体这艘大船,正载着西塞山学子驶向光明的未来。(记者 刘艳新 刘莉玲)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