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早上,阳新县浮屠镇,智慧农业大棚里的传感器实时跳动着数据,二维码溯源标签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当执法监管人员手持便携式快检设备,将新鲜采摘的蔬果样本放入检测舱,屏幕上即刻弹出系列安全数据。
这不是简单的抽检升级,而是阳新县以技术赋能监管、以安全撬动振兴的时代实践。从“人海战术”到“智能监测”,科技为安全监管装上“智慧大脑”。
“过去靠眼看手摸,现在数据说话。”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前,工作人员轻点屏幕。今年上半年,全县19530批次快检数据、550批次定量检测结果便以可视化图表呈现,99.9%与99.5%的合格率背后,是“机器换人”带来的监管效能革命。
这套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的监管体系,正重塑农产品安全防线,田间的土壤墒情传感器记录施肥用药轨迹,农资门店的电子台账自动预警违禁药品销售,而执法人员手中的移动检测终端,让“现场采样——数据上传——结果反馈”全流程压缩至40分钟内。
工作人员介绍,随机抽样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空间全覆盖,现场快检依托AI算法提升精准度,实验室复检则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种植户柯伟表示,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是每日必看的“安全指南”。“系统会根据作物生长期推送用药提醒,超标风险还会自动预警,比以前凭经验种地心里踏实多了。”
从“单点防控”到“链上智治”,全链条溯源构建信任生态。在浮屠镇蔬菜生产基地,消费者扫码溯源的动作已成日常。这个看似简单的二维码,实则是贯穿“种植——流通——销售”的数字身份证,从种子入土时的农事记录,到采收前的农残检测报告,再到物流环节的温湿度数据,全链条信息一键可查。
这种“码上可信”的信任机制,源于阳新构建的“抽检监测+溯源管理+技术指导”数字化闭环。1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追溯点如同数据枢纽,将200家签约企业的生产数据接入省级平台。而针对小农户的“群管群控”模式,该县通过镇级协管员的移动终端,让分散种植也能实现“源头可溯、风险可控”。
在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的培训教室里,80余名监管员学习了新上线的“智能巡检”系统。
当阳新柑橘带着区块链溯源标签走进一线城市高端商超,当标准化蔬菜通过农残检测数据直供连锁餐饮,安全数据正成为最值钱的“绿色资产”。
“现在不是要我安全,是安全能让我赚钱。”种植户柯善明的话,道出了数字时代农产品安全的新内涵。从田间的传感器到云端的大数据,从二维码溯源到数字认证体系,阳新县以常态化抽检为支点,用科技杠杆撬动了农产品安全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张丕兴 全诗广)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