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民生工程。2025年,黄石市将法律援助服务纳入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秉持“基础服务夯根基、进阶服务提质效”的工作思路,全面推动法律援助服务从“有”向“优”、从“广”向“精”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全市民生实事法律援助项目已成功办理5012件,完成率达78.18%,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守护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筑牢咨询基础 提升服务专业度
“过去群众遇到法律问题,往往不知道找谁咨询。现在我们通过热线、网络、实体站点等多种渠道,让寻找法律咨询像去便利店一样方便。”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法律咨询作为群众寻求法律援助的“第一窗口”,目前全市已形成全方位、无间断的咨询服务网络。
据悉,2025年以来,我市累计提供法律咨询3万余人次,日均服务达124人次。通过全面升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实现7×24小时全天候响应,群众足不出户即可获得专业法律解答,热线目前已累计服务11578人次。
同时,我市聚焦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军人军属、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深入校园、军营、企业、广场等场所,常态化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志愿活动,今年已开展现场活动23场,服务500余人次。
此外,在深度服务方面,我市以专业化、高标准为导向,切实维护群众核心权益。通过建立精细化案件分类机制,将法律援助案件细分为刑事辩护、婚姻家庭、劳动保障等11个专业类别,推动实现“专业案件找专业律师”,从源头保障办案质量。
织密实体网络 赋能智慧服务
“以前我们进城务工人员,遇到问题想维护自身权益得跑到市区。现在好了,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就能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工人李某对某园区的法律服务赞不绝口。
通过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服务网络,我市同步在法院、检察院、劳动仲裁机构、信访部门、综治中心、工业园区等关键场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打造“城镇一刻钟、农村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即享便捷法律服务。
同时,我市推动法律服务从“固定点”向“全流程便捷化”跨越,创新打造“黄小法”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该平台集成视频咨询、申请预审、资源查找、智能问答等功能,提供全天候线上法律服务,通过数据共享与流程再造,实现跨平台、跨区域、跨层级协同办理。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住院治疗、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我市依托信息技术精准对接,累计提供上门服务10余次,进一步让法律援助突破“固定场所”限制,实现“群众有需求、服务就上门”,将智慧法治的便利送到群众身边。
简化程序破壁垒 延伸服务惠民生
“因为工伤赔偿问题需要法律援助,原本担心证明开起来麻烦,结果当天就办好了手续,真的很方便。”开发区·铁山区的刘女士说。
据了解,为降低群众申请门槛,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告知承诺制”,申请人无需开具经济困难证明,仅凭书面承诺即可办理,审查时限从5天缩短至1天。今年以来,已有70人次通过该机制获得援助,有效破解“申请难”问题。
此外,随着黄石与温州法律援助协作机制框架协议、武汉都市圈“武鄂黄黄”公共法律服务“四城通办”异地协作框架协议先后签订,法律援助服务进一步打破地域壁垒,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在哪里,法律援助就覆盖到哪里”。其中,阳新县司法局温州法律援助工作站,已成为阳新乃至中西部地区在温州务工人员的“维权驿站”,有效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异地维权远、求助无门”的难题。
“将法律援助列入民生实事,是市委、市政府‘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我们不仅要让群众有法律援助,更要让群众‘优’享法律援助。”市司法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优化服务流程、扩大援助范围,让更多群众感受法治的温暖与力量。
记者 鲁冰儿 通讯员 闫柯冰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