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下铜矿井下智能化自动排水系统
20日上午8时,阳新县白沙镇枫树下铜矿,工人们穿戴整齐准备下井作业。巷道里,新安装的AI智能高清监控摄像头24小时运转,实时分析视频数据,图像、预警信息同步传回监控室,全天候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
“即便在井下低光照、高粉尘等恶劣环境中,AI摄像头也能精准识别设备、人员及环境异常,小到‘作业人员没戴安全帽’都能及时预警,极大提升了矿山安全生产水平。”枫树下铜矿技术负责人王金华感慨道,这个曾经因管理混乱、投入不足而“掉队”的非煤矿山企业,在市应急管理局探索推出的“安全盟友”模式下发生着深刻蜕变。
今年7月,市应急管理局在阳新县白沙镇开展试点,该镇6家非煤矿山企业共同签订《非煤矿山企业结对帮扶协议》,在“信息互通、指导互派、经验互学、人员互挂”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作为首批试点企业,阳新县鑫华矿业与枫树下铜矿结对帮扶。鑫华矿业派遣安全专员长期驻点枫树下铜矿,帮助解决枫树下铜矿的井下巷道支护技术难题,更将自家矿井的数字化智能预警系统“移植”过来,让小矿山用上了“安全智慧大脑”。
“既教技术,也传制度,全力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能力。”鑫华矿业安全总监邓海风说。如今,枫树下铜矿的“班前会”安全交底模式,已成为全市矿山企业的样板。
“过去企业‘各扫门前雪’,如今结成‘安全联盟’成了‘安全搭子’,挂职人员与兄弟企业员工同吃同下井,深入每个生产环节,效果显著。”白沙镇经发办负责人朱涛介绍,通过每月互访、季度轮训、管理人员挂职等举措,矿山企业从“被动应付检查”转向“主动互学互鉴”。同时,该镇在牛头山铜矿等11处废弃矿井,全部安装“太阳能板+4G+AI设备”的“智慧眼”系统,结合镇、村、组三级巡查与“全民监督”举报奖励机制,实现隐患早发现、风险早处置。
“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白沙镇镇长刘涛算了一笔账:全镇80%的GDP来自矿山企业,“安全盟友”模式通过互查互促、科技赋能,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守住了安全底线。
数据显示,试点以来,白沙镇非煤矿山企业隐患整改率达到98.7%,员工安全培训覆盖率达100%,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安全新生态。
“白沙镇这种政府引导、企业主责、科技赋能的模式,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鑫华矿业与枫树下铜矿的试点经验已向大林山矿业、吴四房矿业等4家企业推广,逐步在全市铺开。
记者 王兴杰 文/摄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