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胜林:八载驻乡村 千篇为民情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5-11-25 10:26]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倪胜林(右一)与镇干部入户走访

“老李,最近家里还好吧,今年收了几担红薯?”11月24日早上,阳新县陶港镇李才村,58岁的驻村第一书记倪胜林裹紧外套,开始了一天的入户走访。

走在熟悉的村路上,村民老远见到他就打招呼“倪队来了”。这份熟悉与信任,是他与村民打成一片的最深印记。

2017年,50岁的中国银行阳新支行员工倪胜林,接受单位安排,离开熟悉的金融岗位,转战农村开展驻村帮扶。

8年时间,他先后辗转两个村庄,从手握金融报表的“倪经理”变成村民交口称赞的“倪队”,更用1000多篇饱含深情的稿件,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

从“金融员工”到“村里亲人”

2017年3月,倪胜林第一次踏进氵韦源口镇茅村村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他第一次走访贫困户费久林,看到灶台上那锅清汤寡水的红薯粥,和屋里几乎空无一物的窘境时,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

费久林患有尘肺病,孩子上学钱都凑不齐。倪胜林连续一周泡在镇农业中心学鸽子养殖,笔记本上画满鸽舍草图,连饲料配比都标得清清楚楚,手把手教费久林。当年底,费久林养殖的2000只鸽子卖出4万多元,日子终于有了起色。

在茅村村的5年间,倪胜林累计帮助13户脱贫户发展起各具特色的家庭产业,争取帮扶资金21万元。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他连续67天吃住在村。孙女发视频喊着要爷爷,他眼泪在眼眶打转,却对村干部说:“防疫不能松劲。”

2021年8月,当他接到转战阳新县陶港镇李才村的通知时,村民们闻讯赶来送行,手里拎着自家的鸡蛋、菜籽油,那份依依不舍的真情让他发现,自己早已把这片土地当成了家。

让荒山变成“绿色银行”

“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办。”这是倪胜林写在驻村日记扉页的话,也是他多年如一日的行动准则。

“我们去驻村,如果给不了村里实实在在的支持,那是很难办成事的。”2021年转战李才村时,倪胜林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他坚持向行里争取每年10万元的帮扶资金。8年来,他为驻村点累计争取产业衔接资金超过210万元。

李才村地处筠山北麓,村里有山场2000多亩。当倪胜林提出连片开发青龙山的设想时,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村民看来,荒山再荒也是祖辈传下来的家产,突然提出要开发,心里总是不踏实。”村支书李名政道出了当时的困境。

面对阻力,倪胜林没有退缩。他带着村干部连续召开了17场湾组会,白天挨家挨户上门讲解政策、细算收益账:“一亩荒山改种油茶,三年后每年稳定收入3000元,比现在荒着强十倍不止。”

晚上他在灯下整理资料,用红笔醒目地标出“土地流转有保底租金,就近务工还有工资收入”等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了给产业注入活力,他三顾茅庐,邀请远在广州的苗木种植能手李远介返乡创业。他带着一份亲手整理的《李才村留守妇女技能表》外出“招商”,上面详细记录了谁会缝纫、谁能包装、谁能算账,最终说服在温州鞋厂担任主管的李志恒回乡创办鞋面加工厂。

2022年遭遇大干旱,苗木基地因缺水枯死严重,倪胜林立即组织施工队修复了2000多米长、年久失修的水渠,并争取3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了现代化的喷灌系统。

他回忆道,那时正值盛夏,接近40℃的高温,驻村队员和村民一起清淤修渠,虽汗流浃背,却无人退缩。

与此同时,他还为90亩秋月梨基地引入了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现在水肥通过管道精准滴灌,既省工省力,效果又好。”基地负责人王定刚欣喜地表示,“再也不用为干旱和施肥发愁了。”

如今,李才村的荒山已经披上了绿装,油茶、杂柑和花卉苗木在这里茁壮成长,这些产业每年带动村民务工增收超过150万元。更让人欣喜的是,40多名留守妇女在鞋面加工厂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月均收入达到3500元。

笔下有情 记录乡村

驻村8年,倪胜林还有一个鲜明的标签——“通讯员”。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在单位开始写新闻稿,用复写纸一格一格地写,寄出去几十篇也难发一篇,但从未放弃。

驻村后,他的笔尖对准了田间地头。他白天走访农户、协调矛盾、推进产业,晚上就在驻地静心写稿。他采写的孤儿故事见报,深山坚守的教师因他的报道获得阿里巴巴正能量奖,福利院老人的春节温情通过他的笔触传递……

8年来,他撰写了1000多篇稿件,发表于各级媒体。他的报道不仅传播了乡村故事,更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户拓展了农产品销路。“去年,我家果子靠他宣传,一周就卖完了。”杂柑种植户李远长说。

驻村工作并非全是成就与温情,也有遗憾与艰辛。倪胜林坦言,对家人亏欠太多。他驻村时母亲已80多岁,“陪我老娘的时间真少,很后悔……”疫情防控期间,他数月无法回家,只能与母亲视频。

今年,母亲患病,从检查出来到离世不到两个月,他懊悔“那个月不该忙着写稿”,未能多些陪伴。

好在,村民的认可给了他最大慰藉。

“一早起来,我们经常发现工作队厨房门口挂着几把新鲜的青菜。不知道是谁放的,村民认可你,才会把自家种的东西送给你。”倪胜林说,这种无声的感谢,远比任何荣誉都让他感到温暖。

村民家里办喜事,总不忘叫上“倪队”;夫妻吵架、邻里纠纷,也常找他评理。“他们信任你,才愿意跟你说话。”他说。

从银行职员到驻村第一书记,倪胜林不仅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更是乡村变迁的记录者、温情的传递者。

8年驻村路,恰似一幅“三色锦”:金融职员的“银”色,乡村干部的“绿”色,笔尖记录者的“墨”色,这三色交织,织就了乡村振兴的锦绣图景,更绘出了民心相通的温暖底色。

在他身上,能看到无数驻村干部的缩影: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汗水浇灌希望,用脚步丈量民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倪队”的故事,仍在继续。

(记者 贺介飞 吴天韵)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