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发布全面完成“四统一”(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信息平台)改革的成果。自2016年7月1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揭牌并发出首本不动产权证书,终结土地、房屋、林地等分散登记历史以来,9年间,我市不动产登记已建成“1+4+10”便民服务圈。截至目前,累计颁发各类不动产权证书(证明)近65万份,构建起覆盖城乡、权属清晰、流转顺畅的一体化现代不动产登记体系。
机构融合
迎来“一体登记”时代
2016年,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完成“四统一”改革,颁发全市首本房地合一不动产权证书。2020年,全面启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颁发首本林权不动产权证书。2022年,将集体土地所有权更新纳入常态化登记管理。
2024年,我市不动产登记改革又实现重大突破:顺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职能划转,并颁发首本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居住权登记制度全面落地实施;作为国家级试点,率先颁发首批取水权不动产权证;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在全国首创出台取水权融资抵押指导性意见,通过建立科学的取水权价值评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深化对取水权资产属性的认知,鼓励银行业创新开发取水权融资产品,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全国取水权不动产登记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黄石模式”。
常态攻坚
破解居民办证难题
自2016年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以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始终将化解涉房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先易后难、分类处置”的工作思路,解决了分散登记时期遗留的“有房产证无土地证”“房地用途不一致”等基础性问题。
2019年,我市出台了妥善解决市城区涉房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相关文件,创新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类施策”的化解机制,在全国率先实行“办证与追缴分离”原则,既保障购房群众合法权益,又维护国家税费安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针对“主体灭失”“手续缺失”等疑难杂症,量身定制化解方案,集中攻坚突破了一批“硬骨头”问题。
2022年,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充分发挥窗口直接面对群众的优势,在属地政府主导下,构建“前端收集—中端研判—后端化解”的全链条工作机制,通过“一事一议”“一案一策”的方式,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攻坚清单,累计为11.51万户居民破解办证难题,圆了百姓“安居梦”。
2024年,联合三部门出台解决住宅小区地下车位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指导意见,填补了政策空白,让长期“悬而未决”的地下车位有了合法身份证。截至目前,已完成9个小区3812个车位的权属确认,为819个地下车位颁发不动产权证书,实现了从“停车有位”到“产权有证”的跨越。
拓展服务
释放惠民利企红利
从手工填单到“无感申请”智慧登记;从群众“跑断腿”到“零跑动”云端登记,持续拓展的服务边界,正不断释放惠民利企红利。
在区域协同方面,我市率先实现与全省16个地市州不动产登记“跨域通办”全覆盖,建立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机制;突破省域限制,与江西、湖南、河南驻马店、云南昆明等省市建立跨省通办合作。
在服务网络建设方面,联合22家金融机构和32家开发企业,设立193个便民服务点,实现市域金融服务全覆盖;推动高频事项下沉至4个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创新“不动产登记+”服务模式,与物业、仲裁、民政等部门建立协同服务机制。
同时,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2017年颁发全省首本“互联网+”不动产权证书;2020年建成市级不动产登记网办大厅,实现全业务线上办理;2022年打造“黄云登·时速达”云登记服务品牌,实现“四统一”全市同标;2024年全面升级智能服务,应用电子申请书、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章)、视频双录等技术,推出新建商品房预告登记“无感办”服务,让群众享受“零跑动、零材料”的智慧服务体验。
该中心还加速推进制度创新,在全省率先实行非公证继承不动产登记,引入遗产管理人制度,推行告知承诺制,累计办理8069件非公证继承业务,减少群众公证费用2400余万元;深化“带押过户”改革,办理业务247笔,盘活资金2.33亿元,创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抵押服务,满足企业不同阶段融资需求;全面推行“交房(地)即交证”改革,2025年升级推出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单方申请模式,已有2个小区1149户享受改革便利。
这些创新举措推动我市连续三年获评省级营商环境先行区,不动产登记改革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吸引多省市前来考察交流,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黄石经验”。(记者 廖巍巍 通讯员 赵琼)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