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功能完善的小区应该有什么?在新时代现代化小区里,非机动车充电桩必定是民心所向的必选项。
为了将缺失的一角补齐,让充电桩从“稀缺品”变成“身边物”,今年以来,下陆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由下陆区住房保障局牵头,引导街道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与第三方力量协同发力,在街巷楼栋间织就一张便捷安全的充电网。
旧改“加料”:老小区充电“新基建”
16日清晨,阳光洒在东方花园小区,绿化带前77个崭新的非机动车充电桩散发着光彩,正准备上班的赵女士推出充满电的电动自行车,心中涌现出一种充实的满足感。
她指着不远处的楼栋回忆,这个2001年建成的老小区有1304户居民,之前却只有1个充电点位。曾经,居民从阳台拽出电线充电,有的甚至把电动车推进地下室充电,安全隐患让人揪心。
转机出现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进场时。施工队在小区空地支起围挡,6个新棚拔地而起。如今77个充电车位沿着绿化带分布,居民下楼走几步就能充电。
这是下陆区破题的一步。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下陆区加大政府投入,广泛征求居民意愿,对有需求的小区,将充电设施建设单项列入到旧改清单中,让一批老旧小区的充电设施迎来大升级。
“以前充个电得跟邻居‘蹭’插座,棚子就是个挡雨的空架子。”东升小区居民老陈说,借着旧改东风,如今18个车棚沿着楼栋分布,平均每2栋楼就有1个,150个充电停车位随时可用。网格员和志愿者还不定期开展安全巡查,让小区里安全用电氛围满满。
物业“加码”:从“等敦促”到送服务
并不是所有小区都能纳入旧改的“盘子”,对于有些“半新不旧”的小区,充电设施的缺失问题难以下手。
“这时候要让‘管事’的人动起来、管起来。”下陆区住房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局常态化督促物业负起管理责任,一方面摸清小区内电动自行车的基数,另一方面加强对小区内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违规充电方面的劝阻。
反复强化下,小区管理愈发规范的同时,部分物业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主动靠前服务,按居民需求新建非机动车充电桩。
“业主群是物业了解业主心声的地方,我们发现群里经常有人问非机动车充电桩的事,这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悦隽大都会小区物业经理姜静伟介绍,这个2021年交付的小区有1637户,随着入住率从30%飙升到80%,电动车数量翻了几番,交付时配备的1个车棚、10个充电位早已不够用。
物业主动拿出资金,在小区3个角落新增5个车棚、110个充电停车位。姜静伟指着小区一处空地说,那里即将再添一个非机动车停车棚。
陆和园小区的车棚则藏着一段暖心故事。前年冬天暴雪压垮了新建的充电棚顶,物业部门当即决定:“不光修,还要扩。”如今3个结实的新棚立在楼下,60个充电口旁整齐摆着灭火器。
第三方补位:专业力量筑牢安全屏障
在这场电动车充电桩的补充接力中,政府、物业相继发力,最后一个登场的第三方机构,则是在街道社区、业委会、物业联动机制中带着专业素养强势进场补位。
在新城·明昱小区,第三方公司的进入让挤在地下室充电的电动车“重见光明”。该小区物业负责人吴凤祥指着地面车棚里转动的直视摄像头说,自从引入第三方公司,3个新棚72个车位拔地而起,消防喷淋、灭火器等设施一应俱全。
“现在摄像头24小时盯着,谁的车充完电忘了拔线,物业的人也能及时提醒。”刚刚下班把车停入车位的吴先生说,“楼道里没电线了,孩子放学跑着玩都放心。”
怡康花园小区有800户,今年6月引入第三方公司后,5个新棚120个车位连带着灭火器一起装好;万达公馆则提前规划,早早就和第三方公司签了合同,在小区外路面设点,建成2个充电停车棚,30个充电停车位,后续还有待增加……
从老小区的“旧貌换新颜”,到新小区的“未雨先绸缪”,今年以来,下陆区已新建47个非机动车停车棚、1059个充电端口,为辖区各住宅小区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
下陆区住房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还将扩大安装小区范围,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充上电,让楼道更清爽、小区更安宁。(记者 张瑾 通讯员 吴曹画 李娅)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