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东楚文脉焕发新韵,艺术之花在长江之畔璀璨绽放。17日—19日,钢琴演奏、文艺评论、当代舞蹈等系列艺术专场活动轮番上演,以“点石成金”为主题,以多元艺术形式为黄石注入文化活力。
当钟楼指针指向17日晚7时30分,旅美青年钢琴家沈孟生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翩然起舞,拉开了“点石成金”黄石文学艺术季·导赏音乐会的帷幕。作为省级人才、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他以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为舟,将30余段精妙变奏化作江河水脉——时而激荡如长江的浪涛,时而婉转似磁湖的涟漪。
“这里的音乐氛围非常好!今天是我首次在黄石演出,整场演出,大家观赏时十分安静,这份专注与尊重,令人感动。”演出结束后,沈孟生表达了对黄石的喜爱。
沈孟生15岁赴北美深造,师从席夫尔曼、安宁等音乐名家,是少数同时获得库塞维茨基、圣荷西、塔尔萨、温哥华、中华肖邦等5项国际钢琴大赛首奖的华人钢琴家。他盛赞了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举办的此次活动,并表示这种公益惠民音乐会能够点燃观众对古典音乐的热情。
作为此次导赏音乐会的主讲人,知名剧院及音乐厅合作撰稿人莫沄精心策划了音乐导赏,将中华传统文化、古典音乐常识与巴赫生平相结合,以专业又不失亲和力的姿态,为不同知识背景的观众搭建起通往音乐世界的桥梁。
“导赏音乐会不仅有利于观众更深入地领悟作品精髓,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音乐文化的热爱与探索。”莫沄说。
众多音乐迷亲眼见证了这场艺术盛宴。沿湖路小学学生游诗成望着舞台上的演奏家,目光中满是憧憬:“有机会在家门口感受钢琴家演奏的经典曲目,真的很荣幸!”
18日上午,冷空气来袭,市群众艺术馆二楼小剧场内却座无虚席,热气腾腾。文艺评论专场讲座在此举行。文艺评论家刘川鄂以“批评家的左手和右手”为主题,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批评家左手指出作家的描写特点包括缺点,右手指导和提升读者的审美趣味。”刘川鄂生动阐释了文学批评的双重维度。他结合自己担任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委的丰富经验,讲述了批评家在面对作品时应有的姿态——既要有深入文本的耐心,也要有敢于直言的勇气。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文艺批评的世界。”湖北理工学院学生邓张是该校朴斋读书会成员,受老师推荐前来听课的她,收获满满,“刘教授在讲座中分享的建议非常实用,尤其是他说的文艺批评应该求真,我觉得就是要真实地面对内心、社会和艺术本身,这样才能照亮自己并感染别人。”
市作协会员兰浪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听课笔记,他向记者坦言:“刘老师所说的‘向内追寻’,不仅对文学创作有启发,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指引。”
翌日午后,同一方舞台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19日下午两点半,省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张莉以“新时代新担当 长江文化浸润下的舞蹈创作与美育实践”为题,从舞蹈的文化根系建构、湖北舞蹈的美育价值、文艺工作者的美育担当与实践三个方面,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肩负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让文艺创作更有意义,让美育能抵达人的心灵。
“舞蹈作品《橘颂》以屈原诗篇为灵感,通过服装、命名与肢体语言直观传递楚文化意象。”张莉将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现场分享《橘颂》《青铜·焰》《震山摇》等优秀舞蹈作品。
讲座结束后,舞台灯光再度亮起。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副教授熊妍为我市18位青年舞蹈骨干教师量身定制的舞蹈大师课成果,以汇报展演的形式在舞台呈现,将现场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熊妍老师的教学细致入微,我们掌握到很多蒙古舞的窍门,也了解了蒙古舞背后的文化传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让更多学生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故事。”湖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专任教师金武说。
一场场演出、一次次讲座,没有华丽的装饰,却用真诚的表达,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文化成为城市温暖的底色。(记者 朱达 曹慧雅)
编辑:熊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