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秋日艳阳高照,我市空气质量(AQI)指数为28,空气质量达到一级优。据市生态环境局数据统计,今年1月1日至10月20日,我市PM2.5浓度为28.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4%;累计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2天,同比增加13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3%,同比增长4.7%。
今年以来,我市严格落实《黄石市2024—2025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和《黄石市“五个一批”(2024—2025年)工作计划》,从源头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项目。持续推动工业企业技改升级,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强力推进扬尘污染防治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查,压实施工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扬尘污染防治“六化”措施。强化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管控,推广农作物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按时保质完成生态环境部、省级监督帮扶反馈问题和市级巡查监管发现问题整改,加强机动执法和交叉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逃避监管排污、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等违法行为。
为严控“两高”项目,我市争取1.76亿元国债推动钢铁等落后装备更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氢能创新应用,近5年来已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省级绿色工厂45家,1个工业园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工业园区获批省级绿色园区。重点支持优势产业技改升级,以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为重点,持续实施“百企技改工程”,近5年全市累计投资超700亿元,实施工业技改项目636个,促进大冶有色、大冶特钢、华新水泥等一大批重点企业焕新升级。市生态环境局印发《黄石市2025年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实施方案》,完成400个大气治理项目,今年已有7家企业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第一批B级及以上绩效提级现场审核,10家企业基本满足环保绩效C级要求。
我市持续开展扬尘污染防治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查,对全市主城区共768段道路开展积尘负荷走航。统筹推进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全市收储点建设基本实现乡镇级全覆盖,培育规模以上收储运加工企业(主体)61家,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06%;市生态环境局启动干部包保督导机制,在重点时段下沉高风险区开展巡查,全年累计派出督导人员超1000人次,营造了浓厚的秸秆禁烧社会氛围。
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是今年以来我市生态环境稳步向好的有力证明:PM2.5浓度持续下降,其中7月、8月PM2.5浓度均进入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10名(7月排名第8,8月排名第7);重污染天数1天,同比持平;臭氧浓度同比下降4.3%,臭氧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0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6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综合指数为3年来最好成绩。(记者 廖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