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精准医疗、智慧城市等前沿领域迅猛发展的当下,AI算力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而在黄石,有一条看似纤细却无比坚韧的“超级脉络”,为AI算力持续提升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便是黄石宏和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和电子”)所产直径仅3.5微米的超细玻纤丝。这种玻纤丝比头发丝还要纤细数十倍,却拥有极高的强度和卓越的绝缘性能,在精密电子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5日,走进宏和电子的高性能玻纤纱车间,仿佛踏入了一个材料科学的“魔法工坊”。1500℃的高温熔炉散发着橙红色的光晕,白云石、高岭土等矿石原料源源不断地投入其中。在千℃高温的淬炼下,这些原料迅速化作炽热的液态。随后,液态原料在精密工艺的操控下,被拉制成直径仅3.5微米的超细玻纤丝。再经过整经、穿经、织造等一系列工序,最终织就出薄如蝉翼、近乎透明的玻纤纱。
“这是我们今年8月正式投产的‘拳头产品’。”宏和电子研发处处长马占勇手持一卷低介电二代(Low-Dk2.3)玻纤纱介绍道,“这种纱线细如蛛丝,每千米仅重0.9克,单丝直径为3.5微米,比头发丝还要细20倍。”
这款玻纤纱的生产原理,实际上与传统纺纱织布的工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纱线越细,织出的玻纤布便能越薄、越均匀。而玻纤纱的厚度越小,其性能就越为优越。在与其他材料复合的过程中,它能够显著降低信号传输的阻碍,从而为AI算力设备的高效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目前,该产品已获得英伟达、台积电等国际巨头的认证,成功打破了日美企业长期的垄断局面。宏和电子因此成为国内少数能够稳定供应高端服务器及AI芯片封装基板的厂商,牢牢掌握了关键技术的主导权。
该公司总投资7.2亿元的AI算力设备高性能玻纤纱项目于今年1月破土动工,仅历时7个月便完成建设并顺利投产,创造了高端材料项目建设的“黄石速度”。
而宏和电子的发展,也并非单打独斗。在黄石这片充满活力的产业沃土上,一条高效协同的供应链正在逐步构建。宏和电子生产的超薄玻纤纱,与区域内湖北诺德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超薄铜箔强强联合,形成“黄金搭档”,共同为台光电子、超颖电子等下游企业提供服务。
“‘轻薄与高性能’是当前高端市场的核心需求。”宏和电子相关负责人指出,“我们的玻纤纱与诺德的超薄铜箔相结合,契合了AI服务器及芯片封装基板对材料的严苛标准,这相当于在黄石本地就集齐了高端覆铜板的‘核心原料组合’,无需再跨区域寻找配套资源,从而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据测算,该项目全面达产后,每年可新增高性能玻纤纱1200余吨,实现营业收入3亿元,贡献税收1500万元,从而为黄石光电子信息产业链补齐高端材料的“关键一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算力材料的市场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对此,宏和电子已制定清晰的发展路径:一方面持续扩产,满足市场所需;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品迭代与技术升级。企业力争在AI材料领域持续突破,进一步巩固行业影响力,并吸引更多产业链企业集聚黄石,共同助力黄石打造千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记者 张春玲 实习生 刘欢欢)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