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经济承压、就业形势复杂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犹如“及时雨”,为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注入“强心剂”,但需警惕“纸上福利”难以转化为实际红利。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唯有“稳落地”,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企业与劳动者。
当前就业市场面临结构性矛盾:新兴产业技能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不匹配,区域就业机会分布不均,企业经营压力下岗位缩减与扩岗激励的博弈。以重庆为例,尽管通过见习补贴、爱心岗位等措施帮扶困难群体,但政策执行中仍可能面临资金分配效率、岗位适配性、企业参与积极性等问题。若补贴发放流程冗长、岗位供需信息不对称,政策效果难免打折。因此,执行层面需精准施策,打通堵点,确保政策“靶向”发力。
《通知》提出扩大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等举措,但政策红利能否快速抵达企业,考验着政府的执行力。此前,部分地区的“免申即享”模式已见成效——通过数据比对自动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补贴资金直达账户,减少了企业跑腿成本。此类经验应加速推广,同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确保资金流向透明、使用高效,杜绝骗取套取等乱象。唯有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政策“温度”,才能激发其稳岗扩岗的能动性。
针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长期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政策明确“一对一”援助、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然而,帮扶成效的关键在于个性化与可持续性。例如,河南通过贴息贷款、技能培训助力农民工就业,但高温天气等外部因素可能影响政策执行。地方政府需结合区域特点,动态调整帮扶策略,将岗位推送、技能提升、生活保障等形成闭环服务,避免“形式化帮扶”。
政策落地更需凝聚“多方协同”的合力。稳就业非一家之事,需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形成联动。一方面,政府应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另一方面,鼓励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机构参与岗位归集与精准匹配。同时,政策宣传需“接地气”,要让企业、劳动者清晰知晓政策内容与申请路径。
稳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复苏的根基。19条新政的出台彰显了国家稳就业的决心,但其价值不在于文本的厚度,而在于执行的深度。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政策落地,让每一项措施都找到“扎根的土壤”,才能真正实现稳就业目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保障。
(舒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