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打工要“避坑”更要“填坑”

来源:[东楚网] 日期:[2025-07-16 15:35]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还没上岗就先交了200元,结果做了三四天就被辞退了。”近日,网友通过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反映他家孩子暑期打工的遭遇。(7月16日《宁波日报》)

对于学生暑期打工,我们听到最多的劝告就是学生要懂得“避坑”,这话没有毛病。然而,每年暑期都会出现学生被“坑”的情况。因此,让学生学会“避坑”的同时,更要职能部门“填坑”,才能真正筑牢权益保护的防线。

“避坑”是事前防范的必要功课。学生涉世未深,容易被“高时薪”“轻松上岗”等话术吸引,对于招聘广告也不会甄别,很容易上当,诚然可以“吃一堑,长一智”,但这种做法无益于减少“坑害”事件。学生要学会 “避坑”,家长也要帮助孩子“避坑”,但即便是精通“避坑”技巧,也难保证对方不 “变招”,当“坑”加上技术含量,往往让人防不胜防,更何况是学生。

暑期打工,要“避坑”,更要“填坑”。当前学生暑期打工面临诸多困境:一是法律关系界定模糊,学生与用工方多被认定为“劳务关系”,游离于劳动法保护之外;二是监管存在难题,劳动监察部门对劳务纠纷的处置力度有限,往往只能依赖司法调解;三是维权成本过高,学生时间精力有限,再加上不懂得如何维权、如何保存相关资料。

完善“填坑”机制,监管部门的作用最为关键。一方面要强化监管的针对性,重点关注暑期打工群体,严厉打击 “收费招工”“恶意辞退”“拖欠薪资” 等行为;另一方面要主动出击,对于大量招收暑期工的企业,应重点检查,对于多次被举报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重点监督。同时,还需要为学生提供“零门槛”维权渠道,简化投诉流程,学校也可设立维权援助站,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为学生暑期打工提供更多帮助。

学生暑期打工是接触社会的重要路径。让学生提高“避坑”能力固然重要,他们懂得法律、相信法律、善用法律也同样重要,学生们在劳动中收获的不仅是报酬,还有对社会公平的信心,增强对法律的信仰。

(王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