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评论区的不雅图片”为何还要协调?

来源:[东楚网] 日期:[2025-08-19 16:06]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近日,河南一消费者在某旅行网站订酒店查看评价时,发现一张女性不雅图片,找酒店客服反馈删除这条评价,客服称好评、差评都删不掉,酒店没有权限,客人自己也删不了,而旅行网站则回应:用户评论都是系统自动审核,除非有人脸肖像或者骂脏话的会审核不通过,基本上都会通过。目前,经过协调相关图片已被平台下架8月19日《工人日报》

一张女性不雅图片出现在酒店评论区,消费者反馈后,酒店称无权删除,平台以“系统自动审核”为由推脱,最终需经“协调”才得以下架。这一看似解决的纠纷,实则暴露了网络平台内容管理的积弊:本应是“本分”的违规内容删除,为何成了需要“协调”的“施舍”?当技术审核让不雅信息“发得出”,用户举报后平台又“删得慢”,这样的被动应对,显然与平台应承担的主体责任相去甚远。

评论区不是法外之地,平台有不可推卸的管理义务。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平台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负有审核与管理责任,确保信息合法合规。但在这起事件中,“系统自动审核”成了不作为的借口——只过滤“人脸肖像或骂脏话”,却对不雅图片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审核”本质上是对责任的逃避。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消费者反馈问题后,平台与商家相互推诿,直到“协调”介入才解决问题,这不仅让用户维权成本增加,更纵容了不良信息的传播。

治理评论区乱象,需要从“被动删”转向“主动防”。一方面,平台不能把审核责任完全交给“系统”,而应投入更多技术与人力,对涉黄、暴力等违规内容建立更精准的识别模型,从源头减少不雅信息“发得出”的可能;另一方面,对于用户举报,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让“能删除”成为常态,而非“协调”后的特例。此外,商家作为评论区的直接关联方,也应被赋予更明确的反馈通道,而非只能被动等待买家删除或平台处理。

让平台履行主体责任,不能只靠“协调”,更要靠制度约束。当“系统自动审核”成为漏洞,当“删不了”成为常态,就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对履职不力的平台依法追责。同时,可探索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用户参与监督,形成“平台主责、监管督促、社会共治”的治理格局。唯有如此,才能让平台明白:删除违规内容是法定责任,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人情”;主动治理是生存底线,不是迫于压力的“应付”。

网络空间的清朗,始于每一个细节的规范。评论区的不雅图片能否及时删除,看似小事,实则检验着平台的责任意识与治理能力。期待这起事件能成为一个警示:让“主动删”取代“逼着删”,让“发不出”成为常态,才是平台应有的担当,也是网络生态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