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赣超”迎来开赛100天里程碑。从首轮场均13392人的上座率超越中甲联赛,到1/4决赛南昌VS赣州创下50168人单场观赛纪录,再到决赛前已有超115万人次到场观赛——这场贯穿110天、涵盖66场赛事的全民盛会,以不断刷新的数据展现着体育强国的蓬勃力量,用足球热情点燃了盛夏和金秋。
“赣超”的火热,是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又一次生动彰显。近年来,“村BA”“苏超”等频频出圈,线下形成“人从众”的壮观景象,线上更是“热梗频出”。这看似是偶然的流量爆发,背后却体现了草根体育与地域文化的深度绑定、与大众情感的同频共振。例如,在贵州黔东南的“村BA”的赛场上,大家用当地语言解说比赛、拿锅碗瓢盆“应援”,观众投篮命中便能获得猪腿、猫坡西瓜等奖品……这些都和当地几十年来“新吃节”的民俗一脉相承,是乡土文化以体育为载体的鲜活表达,也诠释了大众对体育活动最本真的向往。
“赣超”因红色文化而变得别样精彩。犹记得8月底赣州主场对阵吉安时,看台上的点点灯光聚成星河,映照着球场上踏光而行的舞者,球场回荡起4万球迷齐唱《十送红军》的歌声;“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苏区干部好作风》将情景舞蹈与红歌串联,打造“沉浸式助威”效果;音舞诗《风景这边独好》中,80名表演者手持1500平方米的红色巨幅图像展现《清平乐·会昌》的豪迈……当红色文化资源与群众体育赛事有机融合,苏区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慷慨壮志、永不褪色的理想信念便激荡在每位观众的心中。
新大众体育兴起,带动了文旅火、消费旺。当前,“体育+城市”“体育+文旅”等创新模式多点开花,为打造地方名片、拉动经济增长注入了全新活力。据统计,2024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5.75万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为3.89万亿元。体育旅游产业则以1.79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创造出产业新空间和消费新动能。例如,今年的无锡马拉松吸引42.6万观众与跑者齐聚,直接创造了5.05亿元的产业效益,同比增长78.2%。在这场体育赛事的带动下,酒店客房被一抢而空、餐厅翻台率飙升至平日三倍,来自南京、苏州、上海等周边城市的车辆如潮水般涌入,将无锡的街道变成了一幅流动的经济画卷。这种以体育赛事为核心的经济形态,不仅吸引人们“为一场球,赴一座城”,更有效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出行、文创零售、场馆运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产业链延伸、城市升级、文化传播等维度释放乘数效应。
新大众体育活动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连接民心的“纽带”。在“赣超”赛事期间,各赛事承办地官方新媒体平台纷纷写下“城市书信”,互展城市风华、共话情谊绵长、推介文旅资源,引发球迷跨城交流热潮。一些地方的体育中心、比赛场馆则在赛后被改造为“市民健身综合体”,可对市民开放,用以足球培训、散客踢球等,场馆附属空间还可以举办社区运动会,成为“15分钟健身圈”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还对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在四川,“川超”就成为“可移动的红色课堂”,老师们将“四渡赤水”的峥嵘岁月与比赛场景相结合,开展即时思政教育,让孩子们学会尊重与友谊、责任与担当,让革命精神在运动中传承。
“赣超”等新大众体育活动的成功启示着我们,群众体育赛事的生命力,正源于本土文化的滋养、大众情感的呼应。当红色旋律在绿茵场回荡,当草根球员为集体荣誉拼搏,赛事就能成为激活地域资源、凝聚城市精神的新载体,点燃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引擎。(王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