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轻触即刻跳转,机身微晃秒变弹窗……“双11”期间,淘宝“霸屏广告”引发全网吐槽。有消费者反映,常用App启动时,只需轻微触碰或晃动手机,便会被强制导流至淘宝促销会场;关闭按钮要么隐蔽难寻,要么跳转速度快到无从下手,让人不堪其扰。(11月11日《消费质量报》)

霸屏广告截图
“双11”作为年度消费盛会,商家追求曝光本无可厚非,但部分平台的“霸屏导流”,早已超出合理营销范畴,暴露出对流量的贪婪与对规则的漠视。工信部明确要求,不得利用高灵敏度“摇一摇”等易误触发方式诱导用户操作,开屏弹窗必须提供清晰关闭按钮。而涉事平台以“一碰即跳”“一晃就转”的设计制造误触,用隐蔽关闭按钮降低退出可能等操作,显然背离了这一监管要求。这种“绑架式”推广,将商业利益凌驾于用户体验之上,把营销变成了“骚扰”,看似换来了短期流量,实则透支着平台长期积累的信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霸屏广告背后暗藏信息安全隐患。律师明确指出,此类广告常通过超范围索权、后台运行等隐蔽手段,读取用户网购记录、浏览习惯等敏感信息,以此精准诱导跳转。用户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仅被强制导流,还面临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用户的集体吐槽,是对上述行业乱象的无声反抗。“早就不能忍了”“查得好”的评论刷屏,折射出对霸屏广告的深恶痛绝。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中,平台提供便捷服务,用户贡献流量价值,本应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但部分平台却将其异化为“单向掠夺”,不断挤压用户的使用空间。当正常操作被频繁干扰,用户的耐心与信任便会逐渐消磨,最终结果必然是用户用脚投票,平台因“竭泽而渔”失去长远发展的根基。
监管介入调查,是对违规行为的精准亮剑,更应成为行业整治的开端。遏制霸屏广告乱象,不能仅靠单次查处,有关方面应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广告法》及工信部相关规定的行为,依法从重处罚,形成查处一起、震慑一片的效果,同时完善技术监测手段,对强制跳转、隐蔽弹窗等违规行为实时监管,让乱象无处遁形。
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操作都应得到尊重与保护。平台作为责任主体,必须摒弃流量至上的畸形思维,拆除违规导流机制,规范广告推送方式,回归用户为本的经营初心,同时清醒认识到,真正留住用户的不是强制跳转的硬推广,而是优质服务与尊重用户的软实力,从而建立长效合规机制,将用户体验纳入产品设计核心,把合规要求贯穿营销全流程。
每一次合理维权,都是在推动互联网生态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用户也应增强维权意识,遇到强制跳转、恶意弹窗等违规行为时,通过截图、录屏等方式留存证据,向市场监管部门、工信部投诉举报,以实际行动倒逼平台规范经营。
流量是流动的信任,合规是立身的根本。互联网营销的竞争,终将回归到对用户的尊重与对规则的敬畏。淘宝“霸屏广告”被查,为所有平台敲响了合规警钟:互联网营销再卷,也不能突破法律红线;平台逐利再迫切,也不能牺牲用户权益。只有守住合规底线、尊重用户权益,电商平台和行业才能在流量浪潮中行稳致远。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