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身修养铸党性 为基层治理固根基

来源:[东楚网] 日期:[2025-11-26 15:13]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乡镇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核心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乡镇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的“前沿主战场”,面临着征地拆迁、矛盾调解、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具体而复杂的任务,党性修养绝非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破解治理难题、赢得群众信任的“硬支撑”。提升党性修养没有“完成时”,唯有融入田间地头的实践、扎根千家万户的走访,在学思践悟中持续淬炼,才能把党性要求转化为治理实效,为乡村发展筑牢根基。

以“初心如磐”的执着,在学以致用中夯实思想根基。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更源于实践中的印证。乡镇干部身处治理一线,不能把理论学习当成“软任务”,而要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要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通过“领导领学+田间交流”的模式,把党的创新理论与村庄规划、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杜绝“学用两张皮”。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同时,更要带着“村里的产业怎么兴”“群众的难题怎么解”等实际问题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路、破解撂荒地治理的举措、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实效,让理论学习在基层实践中落地生根。

以“镜鉴常在”的清醒,在严守规矩中筑牢自律防线。基层治理头绪多、权力运行直面群众,一言一行都关乎党的形象。没有规矩约束,就容易在“人情往来”中迷失方向,在“小事小节”中放松要求。乡镇干部要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接受党内政治生活的锤炼,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常思“微腐败”的危害,常算“政治账”“民心账”。要常怀敬畏之心,在宅基地审批、惠民资金发放、项目招投标等关键环节坚守底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在走村入户、接待群众时恪守清廉本色,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扰群众正常生活,让清正廉洁成为基层干部的鲜明标识,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在为民谋利上。

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过硬本领。“为官避事平生耻”,党性修养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征地拆迁的现场、矛盾调解的一线、乡村振兴的战场。乡镇工作中,征地难、调解难、发展难等“硬骨头”无处不在,这正是锤炼党性的“磨刀石”。要发扬斗争精神,主动挑最重的担子,充分发挥“大禹治水”精神推进项目征地,用真心实意赢得群众认可;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体经济发展、撂荒地复耕等堵点难点,敢于直面问题、善于破解难题。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群众反映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在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砥砺品质,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诠释担当。

以“人民至上”的立场,在扎根群众中践行初心使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乡镇干部天天与群众打交道,党性强不强,群众看得最清楚;修养高不高,实绩说了算。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听群众的心里话、算群众的生活账,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要健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体系,针对群众关心的医保报销、子女入学、养老服务等急难愁盼问题,逐项制定解决方案,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要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调解搬到群众家门口,用“家长里短”的沟通化解隔阂,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中不断提升党性修养的境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乡镇干部而言,党性修养从来不是“一阵子”的任务,而是“一辈子”的坚守。基层治理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摒弃浮躁心态,把党性修养融入日常工作、抓在经常行动、做在平常点滴,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奋斗姿态,在田间地头淬炼思想、在服务群众中砥砺品格、在攻坚克难中增长本领,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答卷。

(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