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地图导航、网络约车等39类常见类型移动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瞄准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过度索权问题。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这样的问题早就存在,而且一直就较为严重,成了APP的“顽疾”。当前互联网、大数据行业快速发展,个人信息就是一座“富矿”,APP获得用户的个人信息可以分析用户的活动范围、活动习惯、消费偏好,通过分析数据投放精准广告,进行精准营销。这也是APP频繁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原因所在。
APP肆无忌惮搜集用户信息,侵犯用户正当权益。这些互联网产品本应服务好消费者,结果却成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正当权益的“便捷通道”。显然不能任由这一乱象继续下去。
问题在于,针对APP过度搜集用户信息乱象,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APP超范围收集、强制授权、过度索权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显然,这些问题仍然没能得到有效遏制,仍然没能阻止APP伸向用户个人信息的“黑手”。从报道来看,APP过度搜索个人信息很为常见,甚至肆无忌惮,可见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这一乱象并没能起到良好的遏制作用。
此次新规明确了APP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范围,划出了红线底线。要斩断APP伸向用户个人信息的“黑手”,遏制APP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这一顽疾,就要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更需要监管部门能够履行好监管职能,强化对APP等互联网产品的常态化、长效化监管,对于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要予以相应惩戒并进行及时纠正。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也要增强维权意识与防范意识,对侵犯用户权益的APP,要拿起维权武器,也要选择用脚投票,最终让侵权的APP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