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基地全景图
复垦初期的排土场
矿山职工在复垦基地种树
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矿山工人炸掉的炸药库遗址
大冶铁矿被日寇占领
日寇军官在大冶露天铁矿前
扫码看视频
一列编号为“0051”蒸汽机车,静静地停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南门口,它锈迹斑斑的车身,承载着过往岁月的重量。昔日轰鸣的汽笛已然喑哑,但它指向的那片巨大矿坑——“亚洲第一采坑”,却仍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跨越百年,交织着屈辱、抗争与新生的传奇。
9月23日,记者站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观景台上,极目远眺,不禁为其景象震撼。四周,新生的绿意顽强地攀附在曾经的荒芜之上。如今的大冶铁矿,最动人的色彩是绿色。
铁山泣血
这片满目绿意之下,曾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土地。
1938年10月17日至20日,日军接连攻占石灰窑、黄石港与铁山地区,大冶铁矿随之沦陷。“日军占领铁山之后,在铁山设宪兵队、警备队,用来镇压广大劳工的反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管理处主任阎红勇告诉记者。
1938年11月,日本军部正式决定把大冶厂矿交给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经营,接着在大冶成立了“大冶矿业所”(简称“日铁”)。除大冶铁矿外,“日铁”还强行霸占了原属湖北省建设厅的象鼻山铁矿、鄂州的西山铁矿和雷山铁矿。
这片土地迅速沦为人间地狱。日本制铁株式会社依仗侵略军的枪炮和刺刀,在铁山矿区方圆20多平方公里内及运矿铁路沿线圈地超过4736亩,用带有3300伏高压电的铁丝网筑起囚笼,碉堡林立,哨卡密布。
阎红勇带领记者登上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现存的一座碉堡遗址,讲述道:“日军在铁山周围的山顶、山腰、岔道、路口筑起了十多座大小碉堡,设立了几十个哨卡,这只是其中之一。”
为了掠夺矿产资源,“日铁”不择手段,不讲规律,不问后果,哪里有矿就在哪里采。《大冶铁矿志(第一卷)》记载,日本侵略军占领大冶期间,“日铁”累计在大冶铁矿开采矿石5,016,643吨,运出矿石4,277,660吨。从大冶铁矿劫走的矿石占日本从中国劫走铁矿石总量的9.66%,成为日本战时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日本人最‘拐’。‘拐’到什么程度?”大冶铁矿退休职工巫东明操着一口铁山方言,语气激烈,“‘拐’得令人发指!无以复加!罄竹难书!”
日军采用骗、抓等手段,从本地和外地弄来大批失业工人、农民充当苦力,又把战场俘虏的中国军人押到矿山服苦役。工人们每天劳作12小时以上,几十人挤在草棚里,睡稻草铺,盖草包。生病不能动的矿工,就被抬到野外丢弃。
“日铁”的酷刑更是层出不穷:罚跪、灌辣椒水、刀砍、枪杀、活埋、上电刑、当刺杀“活靶”、被狼狗撕咬……
一桩桩暴行触目惊心:
1938年11月,一名逃跑未成的工人被绑在树上,被日军用刺刀活活捅死;
1939年,矿工刘玉正因反抗咒骂日军,被用矿石塞嘴、铁锤敲牙、烙铁烫腿,折磨致死;
1940年,25名工人和农民被狼狗撕咬后遭刺刀杀害,仅一人幸免;
1944年,因“日铁”疯狂采掘导致狮子山地下采场塌方,13名矿工被砸死,一名双腿砸断者被日军当场处死;
13名矿工被逼自挖坑穴,遭活埋砸死,仅一名12岁的孩子幸存;更有矿工被推入坑中,浇泼生石灰和水活活烧灼而死;
……
阎红勇指着“亚洲第一采坑”的方向,缓缓说道:“1952年,矿山重建期间,矿区勘探过程中挖出了一万多名矿工的尸骸。这些矿工,多因被压榨剥削而死,或因反抗日本侵略者对矿产资源的掠夺,遭到日军残忍杀害。”
星火奔涌
压迫愈深,反抗愈烈。
日军的刺刀和碉堡囚禁了矿工的身体,却无法磨灭他们心中复仇的火焰。
这火焰,在沉默中积聚,在黑暗中燃烧。黄石沦陷后,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分两路渡江,开辟鄂南抗日根据地,极大地鼓舞了矿工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意志。
面对日军的疯狂掠夺,大冶铁矿的工人们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一方面以罢工和沉默不合作表达反抗意志;另一方面则奋起行动,进行了一系列破坏生产与运输设备的英勇斗争。
1939年,日军用步枪和刺刀逼着铁路工人修复铁山至石灰窑的运矿铁道。有一个被工人称为“饭桶”的日军,动辄鞭打、刀砍工人。工人不堪忍受,以张柏林为首的部分工人周密谋划,将日军在铁路沿线的兵力部署、活动规律等情况传递给抗日游击队,并配合游击队成功袭击铁路,击毙日军4名、俘虏1名。
1941年腊月的一天夜晚,电气卦工人郭连才接受新四军侦察员任务,与兄郭连甲及电气卦值班工人陈金远秘密串联,联络得道湾发电所工人高兴汉等人。众人分头将炸药藏进饭盒,分批带入机房。腊月二十四晚,高兴汉实施爆炸行动,炸毁“日铁”三部发电机中的两部,发电所房顶被掀,同时石灰窑、下陆两处发电设施也遭爆破,严重影响了“日铁”的采矿计划。
1944年春,火车司机彭玉宝和信号工彭方喜配合抗日游击队,潜入火车站炸毁火车头4个,使“日铁”的运矿铁路几近瘫痪。同年冬,火车司机陆先应将押运矿石列车的日军灌醉,驾驶一辆满载矿石的列车冲向日军的炸药车,两车在白塔崖附近轰然相撞,日军的炸药车瞬间被火海吞噬,化为灰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日铁”占领的大冶铁矿,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
绿染矿山
在日出东方广场上,毛主席手托铁矿石的巨型雕塑静静矗立。“这里矗立的不仅是一尊雕塑,更是共和国工业起步时的精神坐标。”阎红勇说。
新中国成立后,来自全国的建设者们汇聚铁山,用汗水抚平创伤。1958年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大冶铁矿从农村招进大批青年,矿工队伍得到发展壮大。1970年之后,一批批知识青年被招工进矿,矿工队伍进一步壮大。巫东明正是在那个火热的年代来到大冶铁矿的。1970年,20岁的他进入大冶铁矿,负责矿石运输工作。“这一跑,就是整整三十年。生产不停,火车也不停。”他自豪地说,“你们刚刚看到的火车头,正是我当年驾驶过的那一辆。”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冶铁矿年产量最高达505万吨,跻身全国十大铁矿之列。进入90年代,大冶铁矿着手整治矿山环境,将废石场、尾矿库复垦和矿区绿化列入矿山经营生产大系统,成立绿化复垦管理委员会,制定绿化复垦规划。巫东明和工友们年复一年,用双手在废石堆场上辛勤劳动。“树苗长起来了,渐渐成林了。”巫东明说,他们植出了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生态林,经过几十年努力,形成了如今的万亩槐林。
巫东明时常回到这里走走看看。“大冶铁矿的所有矿工都对矿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感慨道,“他们大多来自五湖四海,许多人离世后都安葬在铁矿旁的公墓。他们活着是铁矿的脊梁,走了也要守着这片矿脉。”
“我在矿山工作快30年了,对矿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矿山的发展历程,我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阎红勇站在矿冶文化展览馆展示牌前向记者介绍,2005年,大冶铁矿申报国家矿山公园,成功通过国家矿山公园评审,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矿山公园。2007年4月22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开园运营。
阎红勇正说着,一群幼儿园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刚好走进矿冶文化展览馆,一双双稚嫩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一个个竖起耳朵聆听老师讲述矿山的历史。阎红勇见状,欣慰地说:“如今的矿山公园通过开展研学实践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已成为青少年触摸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窗口。既让沉睡的矿山焕发新生,更让红色基因与工业文化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满目疮痍终成历史,满目生机才是今天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最真实的写照。站在观景台上,巫东明望着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自豪的光芒:“如今,资源枯竭的矿山已被‘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所替代,铁山老街道也进行了全方位的焕新蜕变,我还编了一句顺口溜——‘道路扩宽拆围墙,旧楼穿上新衣裳’。”
记者 彭金 陈露/文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