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张春玲 董浩)有的涉足江水,捕鱼觅食;有的奔跑沙滩,追逐嬉戏;有的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引吭高歌;有的展开翅膀,翱翔天际……这是记者一行在滨江新区牯牛洲上看到的一幅由千姿百态的白鹭构成的美景。
牯牛洲是长江中下游唯一一个江心洲,位于西塞山以东3公里处,因形状酷似一头水牯牛静卧江中,故名牯牛洲。
牯牛洲面积3400余亩,洲中央长满了茂密的树木。差参的林冠线与云相接,将外面的世界遮了个严严实实。牯牛洲村副主任张书祥介绍,以前,牯牛洲是一个荒岛,到处是芦荻萧萧。上世纪下叶,被村民垦植,种满了庄稼,西瓜、红苕、芝麻、花生、蔬菜,应有尽有。新世纪后,改植林木,以意杨为主,杂以香樟、柳树等。丛林中绿草如毡,野花点点,空气清新,是野雉、野兔的乐园和白鹭、沙鸥、鸬鹚栖息的天堂。
近年来,由于洲中大量芦苇容易繁殖钉螺,从1998年开始,西塞山区就对沙洲进行了治理,清除了杂草和芦苇,使寄生虫没有了繁衍之地。然而,这也使得“西塞山前白鹭飞”的美景难得一见了。
为了不破坏生态平衡,保护鸟类栖息环境,该区2004年向湖北省申请了西塞山至牯牛洲段的湿地生态保护区,并在洲上栽种了速生意杨等植物,使鸟类重新有了栖息场所。张书祥指着树上的鸟窝告诉记者,目前已有成千上万只白鹭飞来洲上,景色壮观,吸引了一拨一拨的游人前来,观鸟、踏沙、野炊、摄影,各得其乐。
牯牛洲这么好的自然禀赋,能不能进行旅游开发,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给当地村民带来更好的生活?近年来,开发牯牛洲的呼声越来越高,西塞山区也多次对牯牛洲进行开发规划,力图趟出一条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新路子。
2011年,西塞山区出台牯牛洲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方案,计划通过5年时间的开发,牯牛洲生态休闲旅游区将以原生态民歌展示中心、会议接待中心为主,打造百亩桑葚园艺场、千亩意杨林、千亩沙滩、千只白鹭园等10多个观光农业景点,集中开发四个景区,打造牯牛洲特色生态休闲旅游品牌,计划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2013年,该规划继续完善,将牯牛洲定位为长江湿地生态观光保护区,依据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旅游资源,适当开发沙滩摩托、观鸟哨、沙雕园等旅游休闲项目。
然而,规划虽多,但一直未修编,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没有招到企业投资,这些规划最终被搁置,睡起了大觉。
如何让规划落到实处? “对牯牛洲的开发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包括保护白鹭在内的一草一木,让人来到这里有美景看,看了还能记住。”西塞山区旅游局局长刘丹认为,开发牯牛洲旅游,重在招商引资,加快景区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品牌。
“建议政府部门真正重视西塞山整体旅游业开发,把旅游产业当成经济转型的主要抓手,全面整合西塞山、牯牛洲、夏欲湖旅游资源,构建有利于旅游发展的体制、 机制。”西塞山区文化名人乔长安说,当真正重视旅游,规划不再“睡大觉”,或许牯牛洲旅游开发的春天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