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陆区石榴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服务大厅
当35万份诉求清单变成幸福存折,当98.6%的满意率化作漫天星辰,这座以矿冶闻名的城市,正用“文明+”模式解锁幸福密码——从老旧小区“焕新记”到口袋公园“生长记”,从“志愿红”到“文明潮”,黄石用实践证明:文明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张张百姓笑脸和城市血脉中的温度。将“文明”刻进骨子里的黄石,正用文明接力赛,续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温暖叙事。
绵绵用力,城市的气质更佳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壮大社会主流价值,全民族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建设人民城市,黄石将答卷写在奋进路上:
高举旗帜,凝心铸魂——
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协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质增效;以文明之美,塑城市之魂,高质量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跃升;以提升群众满意率为目标,积极推动出台《黄石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诉求处办闭环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呼应群众期盼;以“党的声音进万家”为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文艺活动,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推动城市更新更有速度、城市管理更有温度、城市品味更有高度。
厚植沃土,榜样引领——
60岁的“公益达人”吕东,用十年光阴点亮城市文明灯塔,用千余场宣讲点燃满城志愿红。他还创新传播方式,身着定制雷锋玩偶服走进校园,用生动鲜明的事实和接地气的方式播种“文明”。
共产党员于文英,持续18年义务照顾社区老人,成为40个爸妈的“孝顺伢”;大冶全城总动员,助力3岁女童寻回人工耳蜗……
一个先进,就是一个标杆;一个模范,就是一面旗帜。
通过持续挖掘凡人善举,礼赞身边好人,广泛开展“好人故事会”“礼遇模范好人”等主题宣教活动,黄石带动更多人崇德向善。2024年,黄石入围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1人,获评“中国好人”2人、“湖北好人” 5人、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2人。
在榜样的引领带动下,“安达路”“湖滨路”救人群体等凡人善举不断涌现,形成“一星闪耀,群星璀璨”的生动局面。
立根塑魂,实践育人——
“李校长,我们种的向日葵又长高啦。”走进“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老虎头小学,校门旁的文明墙上,“文明小使者”的宣传栏引人注目,“灵醒园”里的孩子们在种植过程中感悟生命教育。
在德育副校长李晶看来,“文明教育要像春雨般浸润每个生命”的理念正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落地生根。
“文明教育不是口号,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火种。”李晶指向操场上奔跑的“虎娃”们说,孩子们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校园绿化设计,获得学校定制的虎小积分,到期末可以换成文具,这样的激励措施让孩子们的文明习惯从小就入脑入心。
种下一棵“苗”,长出一片“林”。
2004年,首个“劲牌慈善阳光班”在黄冈中学开班,首批50名学子来自黄冈各地低保或农村特困户,他们每人每年获得劲牌2000元资助,直至完成高中学业。
劲牌公司的公益助学路从此开启,并一路升级,从湖北省内走到省外,走向全国;得益于“劲牌慈善阳光班”,一批又一批孩子圆梦大学,以独立昂扬的姿态走向社会,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
绵绵用力,方能久久为功。
当崇德向善的徐徐清风,轻抚着黄石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个先进典型、一项项道德实践不断激发着全社会善行义举,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黄石篇章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人参与,居民的生活更美
走进下陆区石榴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楼是宽敞明亮的会客厅,不少居民在沙发上喝茶唠家常;二楼有健身房、书法室、四点半课堂等功能区,喜爱乒乓球的居民邱福海和一名老伙计激战正酣。
“用文明积分兑换,就能免费使用这些设备。”石榴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客、72岁的居民孟宪敏乐呵呵地说。
石榴园社区党委书记江凤梅介绍,石榴园社区通过“空间改造+志愿赋能”的路径,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推动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使文明阵地从单一活动场所升级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
这是黄石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积极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五有”全覆盖基础上,黄石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将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站、红色驿站、农家书屋等各类阵地进行整合,在公园景区、公共场馆、商场周边等延伸建设了3900个文明实践点。
浇水浇到根子上,阵地建在群众中。
在西塞山区王家湾美食街,昔日的烟火缭绕变身特色商业街区。通过植入文明实践点,老街不仅保留烟火气,更增添文化味。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基于“大流量”,西塞山区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到这里,并探索实施“公益+商业”文明实践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营和管理。自对外开放以来,西塞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累计举办活动超500场次,吸引10万人次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几乎场场满员。
在更广的范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黄石一批功能发挥到位、创新亮点突出、群众普遍认可的精彩活动常办常新:
——开展理论宣讲,创新打造“好家风 爱黄石”“理耀黄石”“文艺惠民”“黄小石说文明”等一批宣讲品牌,服务力量不断增强。
——深入实施“文明黄石我先行”系列行动,组建150余支文明宣导队,常态化开展文明宣导、爱心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文明习惯逐渐融入市民生活日常。
——集结社区“能人”志愿者,开展“文明集市”活动,将健康义诊、扫黄打非宣传、磨刀服务、爱心义卖以及垃圾分类指导等多元化便民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组织实施“同心面对面”“文明黄石我先行”等系列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发挥公职人员带头作用,从屋顶防水、安装路灯、线缆整治、修停车棚、建充电桩等“小事”入手,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环境得到改善、“小问题”有人重视,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久久为功,幸福的底色更浓
今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市委书记郄英才代表黄石赴北京接过“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这一金字招牌。
消息传回黄石,全城沸腾。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城市整体实力、内在魅力和发展活力的科学评价,是反映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全能指标”。
自2012锚定“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目标起,13年来,黄石始终坚持高位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本轮创建以来,黄石秉承创建初心,尽锐出战,攻坚拔寨。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通过现场调研、开专题会等方式解决创建难题;市人大出台地方性法规,为创文提供法律支撑;市政府把创文写进工作报告,把文明深植民生肌理。
文明的高度,取决于城市对人民的温度。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黄石全面对标对表创文细则,把15分钟便民生活圈、市政设施、交通路网改造与老旧小区改造对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塑形”。
在看得见的公共空间,一个个老旧小区“蝶变”温馨港湾,一处处公园走进百姓生活,一条条道路修葺一新,一点点细节尽显文明之美;在看不见的精神生活中,黄石坚持创城和育人同步,把文明的印记融入大街小巷,使言行有礼烙进日常,将传统美德塑成时代风尚。
从城市到农村再到全域,黄石用绣花功夫绣出了城市文明新高度。
阳新县王英镇是旅游大镇,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是共和国上将王平,少将贺俊桢、彭方复的故乡。这里涌现出“全国十佳人民满意公务员”王贤田、“全国劳动模范”杨裕忠等先进典型。该镇将红色基因融入文明创建,200余名党员干部变身“店小二”,在景区针对特殊群体提供温馨的个性化服务,文明旅游温暖人心。
大冶市大箕铺镇曹家晚村下角湾是鄂东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也是著名的“大冶兵暴”策源地。近年来,该村聚焦“一砖一瓦”,共筑美丽家园;关注“一老一小”,共创幸福生活;围绕“一红一绿”,共绘多彩画卷,持续擦亮红色名片。
开发区·铁山区大王镇贵湾村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香椿示范产业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走出了一条产业兴、乡风淳、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
黄石市档案馆聚焦主责主业,深耕红色文化,制作推广《黄石党史故事》《英勇的红三军团》等《红色记忆》系列短视频,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好”到“生活乐”,文明创建惠及千家万户,黄石的“面子”更好看了,“里子”也更舒适了。
一组数据刷新着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累计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83个,增加文体休闲设施12480平方米,惠及居民34455户;新建或改造口袋公园12个,全年新增绿地面积74.69公顷,拆除违法建筑12.32万平方米,整治点位线缆点位3000余个。2024年,12345热线共接听受理群众诉求35.2万件,承办单位工单及时签收率99.6%,按期办结率99.4%,综合满意率98.6%,收到群众来电表扬或致谢200余次。
文明花开,幸福满城。黄石将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出发,将文明的雨露从一个个民生角落扩散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居民的幸福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