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湖美如画 记者 李航 摄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1月1日晚,《寻味山海》黄石篇登陆央视,镜头掠过大冶湖的波光、仙岛湖的叠翠、百洞峡的奇绝,将这座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之美与转型之力,展现在全国观众眼前。
近年来,黄石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6.3万亩矿山重披绿装,507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以“生态颜值”撬动“发展价值”,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互促共赢的转型之路。
守好蓝天碧水净土
一改人们对水泥厂浓烟弥漫的刻板印象,大冶尖峰水泥厂区绿植葱郁、道路洁净,宛如生态园区。
这家水泥生产企业通过打好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末端严治“组合拳”,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并推进光伏发电、运输车辆“油改电”等举措,用治理实效改善周边环境。
空气质量是污染防治最直观的“民生标尺”。“十四五”以来,黄石蓝天保卫战靶心不移、力度不减,2024年PM2.5改善幅度在全省13个国考城市中位列第三、改善幅度排名第一,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跻身改善幅度前20,6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达国家二级标准。今年前10个月,全市优良天数达264天,较2024年同期增加14天,优良率86.8%、提升4.8个百分点;优良天数较2019年同期增加32天,优良率攀升10.5个百分点。
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黄石率先制定地方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标准,出台《黄石市重点涉气企业污染物减排争先创优激励暂行办法》,为企业争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2.36亿元,推动企业从“被动治污”转向“主动减排”。年均实施大气治理项目400个,全省首家“无废加能站”“三次油气回收加油站”、汽修钣喷中心、水泥熟料绩效A级企业纷纷落户,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氮氧化物总量减排目标。
护好江河湖泊,就是守护民生福祉。“十四五”以来,黄石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碧水保卫战捷报频传:去年11个省控及以上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0.9%,5个国控断面实现100%优良,均提前达标;实施金牛河等8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大冶湖等4个重点湖泊138个入湖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全流程;与鄂州、咸宁签订跨市断面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大冶湖流域横向补偿试点成效凸显;网湖年均水质达Ⅳ类,磁湖成功创建省级幸福河湖。
行走在大冶市城区西郊的金湖生态园,满眼绿意、芳草萋萋。谁能想到,这片“城市绿肺”曾是令人却步的工矿废弃地。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黄石“十四五”期间推出“查、防、管、治、建”五大举措,构建起全链条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如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农用地安全利用率从87%提升至93%以上,未发生重大土壤污染导致的农产品安全事件,争取专项治理资金1.19亿元。还形成棕地修复与工业遗址开发协同、区域重金属防控与耕地安全利用、采矿废弃地修复与城市品质提升三大“黄石模式”,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治土样本。
生态改善惠及民生
在中化学大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可处理铜冶炼炉渣120万吨、危险废物7万吨。其所在的下陆区长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可处置40余类工业固废及危废,处理能力达500余万吨,总产值突破120亿元。
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让黄石产业“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五年来,我市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百企技改”纵深推进,近600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近650亿元,大冶有色、大冶特钢、华新水泥等龙头企业“二次创业”焕发新生;光电子信息、特钢精深加工、高端装备等10条重点产业链加速崛起,新兴产业从“引进培育”迈向“发展壮大”。
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成型,全市拥有23家国家级、29家省级绿色工厂,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黄石新港20万吨铁矿石“公转铁”项目落地,2024年水路货运量同比增长26%。近三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2023年、2024年降幅分别达6.5%、8.5%。
高起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出台全市固体废物领域首个地方标准《铜冶炼白烟尘综合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实现生活垃圾焚烧“零填埋”,日处理能力达1900吨。创新固废利用“厂内+厂外”双循环、钢铁行业“自产自消”等模式,年资源化利用产值达6亿元。碳市场扩容增效,新增10家国家级、21家省级碳市场企业,总数达64家;全市排污权成交金额9119.48万元,2023、2024年我市排污权抵质押贷款稳居全省第一。水泥行业碳足迹因子研究在全省率先启动,大冶深地氢储能系统中试项目入选国家氢能试点,绿色转型动能澎湃。
生态改善的红利,最终惠及百姓。“仙岛湖串起周边景点,咱在家门口就端上‘旅游饭碗’!”仙岛湖畔,返乡创业者肖绪雄改造的民宿,在旺季常是一房难求。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2023年4月,黄石摘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大冶市、阳新县、黄石港区获“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命名。目前,全市域已成功创建国家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20个、省级生态村215个,市级命名25个生态乡镇、384个生态村。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自今年“六五”环境日起,市生态环境局推出“绿色出行进社区、低碳达人有我”活动,倡导公共交通、步行骑行、重复使用购物袋等低碳行为。截至目前,全市10余家社区、3万余人次参与,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人人护生态、生态惠人人”的良性循环在黄石加速形成。
如今,企业环保责任不断夯实,今年314家企业纳入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明确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等主体责任。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推动企业污染源监控“安装、联网、运维”三个全覆盖,并强化执法监测与信用评价,压紧压实企业责任。历年来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我市的258项问题、1040件信访件,已整改233项、办结1025件,剩余事项稳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治理效能的关键。“十四五”以来,黄石构建“约束+激励”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法规标准划边界,迭代环境功能区划、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项目准入;以政策科技强引导,完善绿色财政奖补、推行轻微违法不予处罚、开展企业打捆环评,激发全社会参与热情。
眼下,志愿服务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以来,我市围绕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低碳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百余场,吸引数10万人参与;线下组织进社区、学校、农村开展各类环保趣味宣传活动。2021年至今,黄石市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共开展200余场次,参与公众10万余人;志愿服务次数100余次,参与志愿者人数600余人次;全市200余人被聘为“湖北省青年环境友好使者”,80多名“湖北省少年环保使者”活跃在学校、社区。
天更蓝、水更清,生态文明的制度之网越织越密,绿色低碳发展的动能日益强劲,黄石生态文明建设已然绘就一幅绚丽画卷。
(记者 廖巍巍 通讯员 刘莉娅)
编辑:陈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