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红链”串起鹤峰茶乡“绿金梦”

来源:[湖北鹤峰县新闻网] 日期:[2025-07-11 14:22]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鹤峰网讯(特约记者 吴婷 通讯员 郭艳丽)在武陵山余脉的云雾秘境中,铁炉白族乡2.3万亩茶园如翡翠阶梯镶嵌群峰,依托194.6~1250米的海拔落差形成立体生态屏障,终年云雾滋养出1.83万亩有机转换茶园(占比79.6%)。这片绿叶经济正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模式,通过规模化种植、欧盟标准管理,联动鹤峰红辉茶业、三农茶业、刘氏茶业等本地龙头企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增收新动能。

党建领航,有机茶村“出圈”有道

七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茶村的勃勃生机。7月9日,记者深入有着“茶香画卷”美誉的细杉村,只见连绵起伏的茶山郁郁葱葱,微风拂过,山野清气扑鼻而来。在这苍翠茶山间,探寻细杉村在党建赋能下有机茶村成功“出圈”的秘诀。

走进村里,村民们正忙着在茶园里进行人工除草、施有机肥料等茶园日常管理作业。

“现在一、二季茶叶已采摘完成,三季茶叶预计在7月中下旬进入采摘期。”细杉村茶农蔡莲芳介绍,现在的鲜叶收购价每公斤80元,是普通茶的3倍。

“近年来,村有机茶产业蓬勃发展,企业持续壮大,这得益于乡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村党支部的接续引领。”鹤峰红辉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朝辉表示。

据悉,自2014年铁炉白族乡启动有机茶发展以来,细杉村便着手对区域内六、七、八组1200多亩茶叶实行有机茶试点转换,到现在扩张至4800亩有机茶种植基地,1家规上企业,11家茶叶加工厂。历届村党支部持续强化战斗堡垒作用,创新推行“支部+企业+党员+农户”联动发展模式,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当被问到为何要选择这样的发展模式时,细杉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张传波说:“我们就是要把各方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发展合力,让村里的有机茶产业走上正轨,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据张书记介绍,村里通过制定有机茶管理规范,组建党员监督队,打造了一片“无农药、无除草剂”的绿色净土,才得以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中脱颖而出。

从土壤改良、施肥标准,到病虫害防治手段,都有明确规定。

党员监督队成员张朝凯就是这套规定的坚定执行者。每天,他都会到茶园巡查,认真地检查每一片茶树。

当记者问他为何如此严格时,张朝凯解释道:“不能让一点农药和除草剂进我们的茶园,这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产业负责!茶叶品质关乎全村茶农的生计,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就是要让消费者喝到最纯粹、最健康的有机茶。”

正是这份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让细杉村的有机茶凭借纯粹的品质成功“出圈”。2014年至2024年,有机茶鲜叶收购价从20元/公斤跃升至160元/公斤,茶农收入从亩均2000元增至6700元,茶叶产值也从万元突破亿元,数据见证了细杉村有机茶产业的十年蝶变。

在细杉村12组,茶农王经理经营管理着自家的7亩茶园。作为一名党员,她主动在村里认领了438亩的有机茶管理任务。

记者走进她的茶园,她笑着说:“我既是茶农也是‘经理’,当茶农是为了管好自己家里的茶园,当‘经理’是为了给村里当好茶叶管家。”她精心钻研有机种植技术,将自家茶园打造成示范基地,毫无保留地向其他茶农传授经验,带动大家一同提升茶叶品质。

“大家一起把茶叶品质提上去,我们村的有机茶产业才能越做越大,大家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好。”王经理质朴的话语中透露出满满的责任感。

在党支部引领下,村民们拧成一股绳,茶叶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价格也水涨船高。2024年,细杉村有机茶全年产量达2500万斤,全村鲜叶售卖收入4450万元,均价3.6元/公斤,部分精品茶单价突破1200元/公斤。  

如今,细杉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有机样板村”,吸引周边村纷纷前来学习取经。其有机茶产品更是畅销浙江、安徽等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抱团聚力,茶产业链党组织“破局”前行

在当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下,单村作战、各自为营的传统发展模式已明显滞后。茶产业作为当地重要产业,也陷入发展瓶颈,茶叶销售渠道狭窄、品牌影响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等问题逐渐凸显。

在“干部素质提升大讲堂”上,乡党委书记游钊说道:“当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单村单打独斗绝不可行。我们的干部必须深入基层,助力各村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如此方能让茶产业行稳致远。”这番话如同一记警钟,不仅警醒了在场干部,更为茶产业发展指明了全新方向。

乡党委迅速响应,积极组织干部前往江西婺源、湖南桃源等先进茶产区考察学习。考察期间,干部们深入万和茶业、匠湘者茶业等优秀茶企,与当地从业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产业规划、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回乡后,考察团立即组织开展多轮茶产业发展专题研讨,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心研究茶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举措。

经过走村入户、多轮商讨,最终以党建链为纽带串联起产业链,先后整合细杉村、马家村、犀牛村、三旺村4个村的资源,成立了细杉片区茶产业链党组织。

新成立的茶产业链党组织充分发挥“红色中枢”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实施茶园共管、标准共建、质量共控、人才共育等一系列有力举措,为茶产业升级提供了全链条的赋能支持。

“我们将以‘党委领航、资源聚合、链式发展’为核心路径,从‘单村突围’到‘四村协同’,推动茶产业稳步前行。”细杉片区茶产业链党组织负责人张传波对此满怀信心。

全链赋能,“红色引擎”激活产业活力

细杉片区茶产业链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从种植、加工到产业合力凝聚,全方位推动茶产业高歌猛进。

在种植端,党组织精心组建了“红色智囊团”,成员包括党员技术骨干和农业专家。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生态种植技术。

农业专家刘明勋一边给茶农讲解种植要点,一边笑着说:“大家按照这个方法种,茶叶品质肯定差不了,每一片茶叶都能贴上‘品质标签’,到时候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此外,“红色智囊团”定期举办种植技术讲座,现场示范枝叶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操作,及时为茶农答疑解惑。85名党员技术骨干分片包干,与茶农结成帮扶对子,提供实时技术指导,保障茶园管理科学规范。

在加工环节,党组织积极“牵线搭桥”,推动乡域内3家茶企、21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加工坊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同时,引进精制加工生产线,提升茶叶加工效率与质量。

鹤峰红辉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朝辉指着今年新引进的精制加工生产线说道:“有了这条生产线,我们茶叶的加工效率和质量都提高了不少,以后肯定能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在党组织协调下,各村茶厂共享设备和技术人才,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引入先进加工工艺,开发多样化茶叶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每一批出厂茶叶品质合格,全力打响铁炉白族乡茶叶品牌。

“乡党委开设‘田间课堂’,培育出众多懂技术、善经营的‘产业能手’,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田间课堂’聚焦种植、加工、销售等知识,让茶农在实践中掌握技术。2025年以来,已开展课程培训14次。”乡党委组织委员殷伟介绍,经过培训后,茶农技能与经营管理能力双提升,成为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党组织还着力打造“红色凝心磁场”,凝聚各方发展合力。组建12支党员先锋队和青年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和助农服务。邀请60余名本土企业家、人大代表、返乡能人、党员骨干等共商发展大计,为产业升级建言献策。

三农茶业负责人谷海燕表示:“公司往外运输茶叶10多年了,每年因路况问题导致的货损超过万元,建议规划错车道和避险港湾,保障运输安全。”

返乡创业能手张恒提出:“我们乡既有优质茶园,也有连片果园和水稻田,完全可以打造‘茶果旅’立体农业模式。比如在茶园里套种果树,水稻田套种油菜,再开发茶叶炒制体验、水果采摘、稻田认养等农旅项目。我们和农户一起算过账,这样一亩地的综合收益能从3000元提升到5000元以上。”代表们的建议让乡党委、政府积极探讨解决方案,推动建议落地实施。

如今,党员先锋队活跃在茶园、茶厂,为茶农解难题;青年志愿服务队致力于拓展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推广本地茶叶;人大代表积极争取政策,营造产业发展良好营商环境;返乡能人引入新技术、新理念,为茶产业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

在党组织引领下,铁炉白族乡茶产业发展呈现蓬勃态势。茶叶种植规模持续拓展,品质稳步提升,品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细杉片区茶产业链党组织宛如一条坚韧的“红色纽带”,将原本单打独斗、零散经营的茶产业紧密串联,推动其向抱团发展、全链升级的方向大步迈进,为湘鄂边陲小镇铺就了一条致富通途。2024年,全乡茶产业产值成功突破3亿元大关,带动1300余户家庭增收致富,真正实现“绿叶子”向“金叶子”的质变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