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咸宁市持续高温,市气象台频频发布高温预警,城市如同巨大的蒸笼。而在街巷深处,全市926个便民服务阵地正默默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高温下的劳动者撑起一片片绿荫。小小的驿站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缕清凉,更传递着城市的文明与关爱。
环卫工人的“移动休息站”
7月10日11时,咸安区永安街道同心路社区邻里驿站。环卫工人黄师傅推开驿站玻璃门时,带进一股灼热的风。他安全帽的系带已被汗水浸透,脖颈上蜿蜒的汗痕在黄色工服领口晕开。
“歇个脚,下午干活更有劲儿!”他径直走向饮水机,接水的手背青筋凸起。室外35℃高温炙烤着柏油路,驿站墙上的温度计稳稳停在26℃,空调压缩机发出低沉的嗡鸣声。
以往,黄师傅只能在街道商铺台阶上短暂休息,渴了喝自带的凉白开,热了用毛巾擦擦汗。如今,他有了新去处。
“这里有空调、饮水机,还能喝到免费的绿豆汤,连防暑药都备齐了。”黄师傅指着邻里驿站内的“爱心冰柜”感慨。
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2点的高温时段,他都会和工友们轮流到这里休息。
“以前总担心耽误工作,现在驿站就在街角,走几步就到,像家一样方便。”黄师傅说。
在温泉街道中心花坛邻里驿站,记者看到环卫大姐们围坐休息,桌上冰镇酸梅汤冒着凉气。邻里驿站不仅提供急救药品,更配备了电视报刊,让短暂休憩也能有滋有味。
“以前树荫下蹲着喝口水就算休息,现在能吹空调、看电视,就像回了家。”一位正在翻阅报纸的环卫工感慨道。
记者从市委社会工作部了解到,全市926个“暖心驿站”已实现社区全覆盖。城市清凉地图上这些星罗棋布的小点,正悄然改变户外劳动者的生存体验。
据介绍,暖心驿站内不仅提供桌椅、饮水机,还配备了微波炉和急救药箱。“有环卫工人反映夏季容易中暑,我们特意增加了藿香正气水和清凉油。”咸安区永安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外卖小哥的“闪电补给站”
高温炙烤下,街头那抹穿梭不息的“外卖蓝”“闪送黄”尤为辛苦。咸宁万达广场红色驿站成为骑手们心照不宣的“能量补给站”。
7月9日午间高峰刚过,五六名骑手涌进驿站,熟练地给手机充电、将饭盒存入冰箱。
“叮!您有新的美团订单。”手机提示音响起,美团外卖骑手王磊在咸安万达商圈红色驿站内快速充电。
不到5分钟,手机电量恢复,他抓起保温箱冲出驿站,迎着烈日,奔向下一个配送点。“以前接单时总担心手机没电,现在驿站充电器随用随取,还能吹着空调等单。”
这个占地面积80平方米的驿站,是城区首个“骑手友好型”红色驿站。驿站内设休息区、阅读区和会议区,空调常年保持在23℃。墙面上贴着“您先歇脚,订单不急”的标语,角落里堆着供骑手免费取用的矿泉水、面包和雨衣。
咸安区温泉街道十六潭社区党委书记郭芬芳早已摸透骑手需求:“他们争分夺秒,驿站专设了停车区,省去找车位时间。有充电器、洗手间、冰箱微波炉——这里就是他们的接力站。”
记者看到一名骑手边擦汗边问“有冰水吗?”,志愿者立即递上藿香正气水与矿泉水。骑手小张灌下半瓶水,疲惫神情稍缓:“抢单间隙能进来喘口气、充个电,下午送餐都更有力气。”
驿站甚至贴心地开辟出儿童区,让带娃工作的骑手家庭也能短暂安顿。“驿站提供玩具和绘本,真是给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另一名外卖小哥说。
在温泉街道万年路社区邻里驿站,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将防暑物资送到汗流浃背的骑手手中。一份份清凉物资承载着暖心的温度,一位骑手接过慰问品时脱口而出:“太阳烤着皮肤是热的,但看到你们为我们忙活,心里真凉快!”
据了解,街道社区还联合工会在驿站设立法律咨询岗,帮助骑手解决合同纠纷等问题。
滴滴司机的“中途补给舱”
7月10日中午,网约车司机游师傅在咸安区浮山街道劲风大厦红色驿站接过纯净水一饮而尽。夏季车厢闷如蒸笼,他道出无数司机心声:“以前想找个透气的地方太难了!现在街头巷尾的驿站,就是我们移动的‘家’。”
温泉街道白茶社区黄巷纳凉点则探索出“自治共管”新模式——居民自发组建志愿队伍轮班服务,让清凉空间真正成为大家共建共享的客厅。小小驿站功能齐备:通水通电通网络,有茶有药有宣传,更成为惠民政策宣讲的微课堂。
白茶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只要手机有电、水杯不空,累了随时推门进来。我们准备了书报杂志,让快递员等单时也能放松片刻。”
据介绍,除了暖心驿站,社区图书室、香城书房、商超等便民服务阵地构建起的“清凉服务网”正高效运转,构建起“15分钟清凉服务圈”。
这些站点遵循“五通六有”准则——通水通电通信号通网络通电视;有茶水有桌椅有书报有药品有宣传有提示。咸宁万达、大润发等商超还免费开放休息区,部分商家提供免费WiFi和充电服务。大学生、退休党员组成服务队,在驿站开展防诈骗宣传、急救演练等活动。
此外,户外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咸宁智慧社区”平台,在线预约驿站座位、查询实时人流量。
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道出初衷:“开放所有功能场所,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清凉角落。”
从街头纳凉点到楼宇驿站,从单一饮水到全链条服务,咸宁的“暖心驿站”正悄然改变着高温下的城市图景。这些散布在城市角落的清凉空间,不仅为劳动者挡住了炎炎烈日,更传递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温度。
正如外卖骑手王磊所说:“以前觉得送快递是苦力活,现在有了驿站,心里头踏实多了。”在这座城市里,每一处纳凉点的灯光,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关爱劳动者,就是在守护城市的烟火气。
高温仍将持续,但咸宁街头流动的清凉已然汇成江河。(记者 王恬 通讯员 陈思思 彭丹 掌上咸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