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在武汉启动,来自中央主要媒体和地方媒体以实地走访、深度调研等形式进行为期一周的采访,以湖北为镜,照见朝气蓬勃的中国,探寻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
湖北承东启西、联南通北,在中部地区区位优势突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里既有“九州通衢”的交通优势,又有“惟楚有材”的深厚文脉,更有“敢为人先”的科创精神。近年来,湖北经济发展成绩斐然,经济总量迈上6万亿元台阶。科技创新从多点发力转向全面突破,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科技创新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稳居中部第一,站上了新的更高历史起点。“活力中国调研行”将目光投向湖北,不仅是湖北创新实力大幅跃升,创新力量快速壮大,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更是湖北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生动实践。
科技创新是“源头活水”,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优势突出。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要求湖北“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切的重要命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湖北锚定世界一流、勇攀科技高峰,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4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64家,10家湖北实验室高效运行,拥有136所高校、220万名在校大学生,汇聚了82位院士、41.5万名研发人员、1121万名技能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心肌旋切、人造太阳氘氘聚变等技术世界领先,超高功率光纤激光、人体肺部磁共振成像等高端装备打破国外垄断。可以说,科技创新已成为湖北最闪亮的金字招牌,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上成功迈入“第一方阵”。
产业创新是“转化桥梁”,湖北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势见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如果说科技创新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产业创新就是“从1到N”的产业化跃迁。湖北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线并进”,持续提升产业创新的“含新量”。在武汉经开区,今年4月岚图发布的“天元智能架构”,从智能座舱到智能驾驶,每一步都是自主研发。可以说,岚图是东风汽车集团转型的最佳样本,也是湖北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有力体现。数据显示,湖北布局25个未来产业新赛道,研制10款人形机器人,实现脑机接口产业化突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3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上半年增长40%以上,“51020”现代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3大产业迈入万亿级规模。湖北产业创新不仅为促进就业、保持经济大盘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还通过创新转型升级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走出了一条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路。
新质生产力是“双向奔赴”,湖北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需要通过制度设计与资源整合,打通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今年3月,湖北实施“61020”科技创新成果体系建设,构建科技创新成果“培育—遴选—应用”全链条支持体系。在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3年跑出一批“高企”“瞪羚”,全链条打造青年“创业苗圃”;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针对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点,开出“拨转股”药方;在武汉洪山,全省政府层面率先试行“先投后股”,支持一批具有产业引领和创新引领效应的早期项目,这些发展的鲜活实践,展示了湖北在融合发展中的积极姿态。此外,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创新为牵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率先探索实施科技人才评价、职务成果赋权等改革为科学家减负松绑,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从5年前的37%提高到67%,技术合同成交额居全国第三。湖北在国家科创版图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在“双向奔赴”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加速奔跑。
荆楚大地科创涌动,中国活力看“鄂”精彩。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这场跨越荆楚大地的“活力中国调研行”调研行活动,以小触角、小细节记录湖北的创新实践,来探寻活力中国、奋进中国发展的密码。在感受到荆楚大地的无限魅力同时,也更加理解当代中国,激发奋进力量,不断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续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新篇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