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0月26日电 题:国际人士武当山问道太极
新华社记者田中全、乐文婉、范源辰
又是一年深秋时,武当山太极意韵正浓。行走山间,常见不少“洋弟子”身着长袍、头束发髻,或持银剑,或执红扇,凝神运气、推手移步,全然沉浸于一招一式的太极拳修炼之中。
这些天,2025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在湖北省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阿根廷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嘉宾和太极爱好者齐聚武当,共话太极。
据统计,每年有超过10万名国际人士到访武当山习武、问道。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太极,究竟凭借何种魅力,成为一种“无国界的语言”?

“太极拳看起来很慢,但这种‘慢’恰恰能帮我们释放压力。不管是工作里的焦虑,还是人际交往中的烦恼,练一会儿就能让人慢慢平静下来。”53岁的德国工程师托马斯第二次来到武当山,他说自己接触太极拳10多年,几乎每天清晨都会练习。
在他看来,太极拳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承载着深刻的精神价值。“在一招一式的反复体悟中,能够细细琢磨生活的本质,学会以自身的定和静,柔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托马斯说,太极就像一座桥梁,无论习练者来自哪里、有何种文化背景,都能在动静节奏中找到共鸣。

美国“90后”路易斯正在武当山参加为期3周的进修班。从小看李小龙电影而对中国功夫感兴趣的他,在一次冥想静修营中接触太极拳,发现太极才是他一直追寻的运动。
“太极通过一收一放、一呼一吸,使人重新觉察自我,把涣散的注意力凝聚起来。”路易斯说,此次武当之行希望深入感悟太极文化,让自己更好地顺应生活节奏。
“太极文化蕴藏着‘天人合一’的朴素智慧,让人自然而然对生命产生敬畏。”对于51岁的法国舞蹈家帕基尼昂而言,太极更像一把能打开创作灵感的钥匙,“实现情绪精神和肢体动作的统一是编舞的核心,而中国道家智慧让我从肢体到思想都得到深刻启发,激发了我更多的潜力。”

太极文化的全球传播离不开海外组织的推动。据统计,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武当武术协会已在全球范围内设立21个国际推广中心,培养300余万名“洋弟子”。
本届文化节期间,阿根廷武术协会副会长陈敏率领28人代表团来到武当山,团队成员年龄从37岁至83岁不等,涵盖律师、法官、会计师等职业。
“这是我第5次带团回中国交流,特别期待阿根廷的太极爱好者能在武当山一展风采。”陈敏说,阿根廷武术协会在南美扎根20余年,长期致力于太极、散打等中国传统项目的传播,如今影响力已触及南美多个城市。
武当山下,细雨纷纷。在陈敏的指导下,37岁的加斯顿正与队员们一同热身,准备参加同期举行的第八届武当太极拳国际联谊大赛。
“太极更像一种生活方式,让我的情绪更稳定,身体更健康。”加斯顿说,太极让我们在纷扰中回归平静,这种体验超越了年龄、职业和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