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湖北“尖刀”在手,当为天下先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日期:[2025-11-08 23:21]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11月5日,“尖刀”技术攻关项目成果汇报暨首创技术与产业融合案例发布大会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举行,覆盖了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五大关键领域的42项代表湖北科技最高锋芒的成果集中亮相。从2023年6月立项,到2025年11月亮出硬核成绩单,我们清晰的看到,湖北有金刚钻,必须要揽瓷器活,展现出湖北“利器在手,当为天下先”的宏大视野与历史主动。

“尖刀”之名的由来,源于其独特的组织形态。2022年4月,湖北省科技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由领军企业挂帅,将高校院所及上下游企业拧成一股绳,组建目标精准的“创新联合体”。这好比一支支“特种作战小队”,每个成员岗位明确,共同瞄准一个堡垒冲锋,犹如一把尖刀,直插产业“卡脖子”难题的核心。

过去,科研成果因远离市场或转化成本高昂,让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愿转”。而“尖刀”工程从立项起,就聚焦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尤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相当于一场“命题作文”。尤其是它建立起的“下游考核上游、市场考核产品”闭环机制,为科研举旗定向。正如陈十一院士团队开发的工业仿真软件,之所以能迅速在省内实现超50%的进口替代,正是因为它从研发之初就精准锚定了湖北船舶、航空等产业的迫切需求。当技术攻关完成之时,即成果具备市场价值之日,这从根本上重塑了科研的价值导向。

传统的产学研合作中往往存在“联而不合、合而不深”的问题。针对过去“重申报、轻考核”导致的合作浮于表面、“合作浅、突破难”等问题,湖北省科技厅以刚性约束推动深度协同,强制要求创新联合体签订具备法律效力的协议,事先明确任务分工与知识产权归属,并赋予首席科学家技术路线决定权和团队管理权,确保了高效协作的基础。在“尖刀”工程实践中,由华中数控牵头攻关高端机床数控系统的创新联合体,通过设立双组长制,实行“月计划、周调度、日协调”的高频协同,历经6轮“百日攻关”,最终让多款高端数控系统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过去的“短期项目合作”升级为“长期命运共同体”,让创新资源在统一的战略目标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尖刀”工程不仅要破局,也需要支撑保障。复旦大学马剑鹏教授携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共建的“AI蛋白质设计研究所”从论证、注册到平台搭建,全程仅三个月,其中营业执照仅4天即获批,高效审批的背后同样是政策为科研松绑的“湖北速度”。同时湖北省设立200亿元技术创新专项贷,推广“301”全线上纯信用快贷模式,系统布局科技金融,为“尖刀”技术的成长提供了充沛的“阳光雨露”。正因如此,我们在项目路演现场看到,13家知名投融资机构与11家技术转移机构与项目团队“面对面”精准对接,为“尖刀”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高效打通了从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金刚钻既已在手,便当勇揽四海瓷器活,敢攻天下高难活。“尖刀”工程系统性地重塑了科技创新的模式,为湖北蹚出了一条以机制创新激活创新资源、以科技自强支撑产业自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今,这把“尖刀”已然出鞘,它必将持续向前,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的湖北动能。


作者:刘深(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北湖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