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内,42项“尖刀”技术攻关成果集中亮相,10项首创技术与产业融合案例正式发布。这场由湖北省科技厅与武创院联合举办的成果汇报会,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殷殷嘱托的生动回应,也奏响了湖北向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奋勇攀登的激昂旋律,彰显了其以“尖刀”之势破壁前行,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坚定决心。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科技创新的步伐,应当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紧迫挑战,湖北没有走“大水漫灌”的粗放路径,而是于2022年9月精准推出“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实施方案。这份方案紧扣国家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生命健康等核心战略需求,集中全省科教资源向关键领域集中发力,彰显了“心怀‘国之大者’”的战略清醒。从量子科技到人工智能,从光电子信息到北斗导航,湖北的“尖刀”布局既补当下技术短板,更谋未来产业先机,让每项创新都精准对接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在科技竞争的赛道上抢占主动。
实用导向是“尖刀”工程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其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关键钥匙。“尖刀”技术的价值,最终必须由市场和应用来检验。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研发的全球首款170GHz调制器,其意义不仅在于参数领先,更在于它作为光通信系统的“核心引擎”,成功解决了未来6G移动通信、高速数据中心内部传输对超大容量和极速速率的迫切需求。同样,珞珈实验室的“高精度多源位姿传感器阵列”,其成功也源于精准锁定了智能网联汽车在隧道、城市峡谷等信号缺失场景下的“失明”痛点,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安全高效的出行。这种从现实需求出发的攻关路径,深刻体现了“尖刀”工程以“用”为导向的独特机制。“下游考核上游、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倒逼科研活动始终紧盯产业真问题,确保技术创新不再悬浮于实验室,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淬炼中,让“尖刀”的锋芒愈发锐利。
一项尖端技术,若想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产业生态这片“热带雨林”。湖北在推进“尖刀”工程时,不仅聚焦技术攻坚,更着力构建人才、政策、环境协同发力的产业生态:对领衔专家给予充分的科研自主权,让人才“敢创新”;对中小企业参与攻关给予资金扶持,让市场主体“愿参与”;对创新成果转化给予税收优惠、场地支持,让成果“能落地”。如今,湖北不仅有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等“高精尖”领域的突破,更有一批中小企业在“尖刀”工程的带动下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有单个项目的“点状突破”,更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科研机构支撑、中小企业协同”的“链式发展”格局。这种“生态化”的推进思路,让“尖刀”工程成为湖北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荆楚利刃,劈波斩浪。随着更多“从0到1”的突破持续涌现,“从1到N”的转化加速推进,湖北正以这场成果汇报为新的起点,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坚定迈进。这片创新热土必将培育出更多打破垄断、引领未来的硬核成果,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作者:朱范哲(武汉市青山区“青评调”团队、红钢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