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重镇的全域抗战:黄石地区1937-1945】抗击日军侵略的黄石阻击战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8-14 10:03]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围绕“工业重镇的全域抗战:黄石地区1937-1945”主题,以“工业基因与全民抗战”为核心视角,撰写了4篇文章,全景式展现黄石地区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迹和历史全貌,特别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黄石地区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今天起,本报陆续刊发这组文章。

冼星海使用过的钢琴,现保存于中信泰富特钢党史馆。

抗战时冼星海在大冶钢厂指挥歌咏队唱歌

黄石地区(今黄石市辖范围)地处武汉东线门户,是拱卫武汉东线的核心屏障。这里曾是武汉会战的重要战场,黄石军民在这里对日军侵略进行了有力抗击,阻击侵略者进攻武汉。黄石阻击战从1938年8月3日首次空战开始,到10月26日黄石全境沦陷,历时两个多月,占武汉会战总时长的一半以上。西塞山、半壁山、富池口、玉岭山等战场军民浴血奋战,给予了日军重大打击,成为武汉外围防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防线。

抗日宣传,激荡人心

1937年11月27日,受周恩来和郭沫若的派遣,著名戏剧家洪琛、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分别率领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二队和武汉大学歌咏队,乘坐汉冶萍公司班船抵达黄石港,住在中窑湾振德小学。洪琛、冼星海等人到达后不顾旅途疲惫,放下行李就深入工矿、农村、学校、军营,开展宣传抗日的演出活动,主要节目有《逃难到黄石港》《芦沟桥》《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冼星海还在黄石港、盛洪卿、张家铺、吕家湾、黄思湾等地亲自指挥演员和群众一起合唱了《救国军歌》和《义勇军进行曲》。革命的歌声震荡着每个人的心灵,文艺星火淬炼成抗敌刀锋,激励着黄石人民的抗日热情,黄石抗日救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重兵布防,壁垒森严

1938年6月,日军集结30万大军西犯武汉,武汉保卫战开始。黄石作为武汉东大门,成为决战前沿阵地,国共两党投入重兵把守这一重要门户。中国军队布置在长江以南、黄石以东、九江以西共6个军约30个师。其中驻守在石灰窑、西塞山、氵韦源口一带的有58师、82师和炮兵独立第二旅;驻守在海观山、黄石港一带的是70师;驻守在大冶城、殷祖一带的有2师、25师和195师。此外,在大冶南山区还有共产党的两支抗日游击队和由民众自发地组织起来的抗日游击武装。阳新方面,驻守县城的是第26军,驻守排市镇的是第30军。当时,进犯黄石的日军虎视眈眈,驻守黄石的国共两党军事布防壁垒森严,一场反侵略的阻击战即将开始。

空战为始,喋血阳新

日军对黄石地区的侵略是从1938年7月13日开始的。当天日军3架飞机,首次轰炸黄石港及石灰窑,造成平民伤亡。1938年8月3日,中国空军和苏联空军志愿队与日本空军首次在黄石港上空激战,日军被击落轰炸机1架、驱逐机11架。8月8日,日本空军和炮舰同时向驻守在西塞山上的中国军队猛烈轰炸。8月16日,日本空军轰炸大冶县城并将停泊在黄石港码头的一艘中国军舰炸沉。

9月上旬,日军开始从瑞昌向阳新进犯。9月19日,日军突破防线向黄桥、坡山进发。当晚,守军留一部分在正面诱敌深入,主力转至阳瑞公路两侧山地,伺机围歼日军。激战中,第18师师长李芳郴怕难以抵挡,擅自率部退至朱婆山阵地,致使围歼计划落空。

日军在占领鸡笼山、黄桥、坡山后,又向朱婆山、背膀山发起进攻。第18师师长李芳郴拒不执行死守命令,在富池口召集旅团长会议,企图突围而去,遭到反对后竟然擅自率领少数官兵离开队伍,不知去向。第18师残余部队也在9月24日上午9时自动撤至半壁山附近,以致富池口失陷。

富池口的失守给半壁山以及江北田家镇要塞造成极大威胁。9月29日,田家镇被日军攻占。接着,日军又集中兵力猛攻半壁山要塞,守军193师及要塞炮兵冒着炮火、毒气进行了英勇还击,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10月4日,日军出动数艘战舰和80余架飞机对半壁山进行了毁灭性的轰炸。半壁山弹丸之地被炸成焦土,守军1124团2营在飞机、大炮、毒气的攻击下伤亡惨重。最后,“除营长高济川受重伤,生还官兵60余人外,余均作壮烈牺牲”。10月4日午后,半壁山要塞陷落。10月12日,日军占领氵韦源口。

西塞死战,山河碧血

1938年9月24日,阳新富池口失陷。为固守长江沿线,国军第二兵团总指挥张发奎命令82师罗启疆部防守风波港至黄石港,以491团第2营守备河口、风波港、道士洑,主力控制道士洑附近,并确保掩护西塞山东麓之炮兵阵地;以第1营守备李家墩、张家湾、狮子山、石灰窑、胜阳港、黄石港一带阵地,主力置于狮子山。为了阻止日本军舰向西进犯,张发奎命令将炮8团设于西塞山东面山脚和石灰窑、黄石港江边。西塞山炮兵力量控制牯牛洲外河滩南北航道;石灰窑、黄石港炮兵力量主要控制西塞山天险。

10月8日,日军侵占蕲州城。下午4时,日军侵华头目冈村宁次第8军直辖的台港步兵旅团在军舰和飞机的配合下,向河口中国守军发起进攻,西塞山炮兵进行猛烈反击。

10月9日凌晨3时,日军飞机向牯牛洲沿江阵地猛烈轰炸。6时,日军又出动20余架飞机沿长江南岸来回轰炸,守军阵地损失惨重。7时,日军动用小汽艇30余艘,载陆战队300多人在河口强行登陆,被河口守军击退。日军登陆失败,以炮舰猛烈炮击守军阵地。经过反复争夺,10月12日,河口守军全连官兵全部阵亡,日军从河口登陆。

10月15日,日本海陆空军集中火力攻击桂花矶炮台,炮台守军击毁日舰数只,毙伤日军数百后,全部壮烈牺牲。10月16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在道士洑登陆。守军1连被日军包围在云雾洞旁。守军官兵奋勇抵抗,打死日军数百人。终因寡不敌众,被日军紧紧包围,他们宁死不屈,大喊“不当俘虏”,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跳入无底的云雾洞中。10月17日,日军占领石灰窑。19日,黄石港亦陷于日军之手。

与此同时,日军在陆地兵分两路向大冶进逼,一路由波田重一中将率波田支队沿阳大公路直逼大冶县城。10月20日,日军占领已被炸成一片焦土的大冶县城。当天,日军还攻占了铁山。另一路,日军11军第9师团1000余人沿阳新的荻田桥、浮屠街、尚埠头一线,经三溪口直逼金牛。10月26日,日军攻占金牛。次日晚,日军第9师团到达贺胜桥,切断粤汉铁路线。至此,黄石地区全部沦陷。

虽败犹荣,战略转折

在这场黄石阻击战中,尽管最后因敌我战力悬殊,黄石地区被侵略者占领。但是黄石军民坚守武汉东线80多天,拖延了日军侵略步伐,为武汉军民撤退和工业西迁争取了时间,避免了南京大屠杀式悲剧的重演。日军在武汉东线付出重大代价,被迫分散兵力、拉长补给线,间接缓解了其他战场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军企图速战速决的侵略部署,对武汉会战整体战局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场战斗更展现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之下,黄石军民的无畏勇气和民族气节。

黄石阻击战为民族存续抢出生命通道。黄石战场用两个多月的血战,为抗战生命线赢得珍贵窗口。当波田支队在10月8日突破河口时,汉口民生公司码头正上演“工业敦刻尔克大撤退”。3艘装载汉阳兵工厂机床的驳船,借助守军在西塞山迟滞的72小时,冲破日军封锁驶入三峡。据《抗战内迁档案》记载,经黄石通道西迁的工厂设备达10.2万吨,包括巩县兵工厂的枪管生产线、申新纱厂的3万锭纺机。这些机械在重庆山洞车间重组后,每月产出中正式步枪8000支、纱布40万卷。更关键的是人才转移。大冶铁矿工程师张文奇在沦陷前夜,将铁矿脉图缝进棉袄,带领278名技工徒步入川。他们在綦江重建的炼铁厂,支撑了抗战三分之二的铸铁需求。正如经济部长翁文灏在日记里感叹的:“黄石守军每牺牲一人,便为后方赢得十吨钢铁!”

黄石阻击战消耗日军力量打乱其作战计划。黄石阻击战中,中国军队伤亡约1.8万人,相当于每天有270名将士血洒疆场。而日军付出的代价远超预期:在桂花矶炮台,8门老式克虏伯岸防炮击沉“嵯峨号”炮舰,600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葬身鱼腹;西塞山反复争夺战中,日军消耗炮弹逾15万发,相当于其华中战场半月补给量。特别是在制空权争夺中,黄石上空击落的12架日机包含3架最新九六式舰战,致使第三舰队航空队被迫休整两周。日军每占领一座黄石山头,就要折损近百名士兵。以命换命的坚守,使黄石成为侵略者的坟场。同时,两个多月的坚守,打乱了日军武汉会战的原计划。冈村宁次曾在自己的手记中透露:黄石战役打乱了日军“双钳攻势”部署。原本计划9月会师武汉的江北第6师团,因半壁山久攻不克,被迫分兵5000人南渡支援。正是这次兵力分散,导致该师团在田家镇遭国军重创,伤亡达数千人。

黄石阻击战是粉碎日军“速胜论”的东线铁拳。包括黄石阻击战在内的武汉会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黄石阻击战正是在这场会战的东线,给予侵略者迎头痛击的铁拳。这一记铁拳,把企图速战速决侵占中国的侵略者打蒙。当半壁山守军高唱战歌投江的画面传回日本本土,日本民众首次质疑“三个月亡华”的谬论。日本军部被迫调整战略,为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埋下伏笔;这一记铁拳,打出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西塞山寸土寸血,半壁山以命换命,云雾洞宁死不降,让全中国、全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性和刚强;这一记铁拳,更打出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必将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必将迎来抗战的最终胜利。

在黄石阻击战中,黄石军民和全国军民一样,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全面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他们的贡献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也永远值得每一个黄石人自豪!(作者:周宾 贾雨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