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柯青峰返乡开辟新“战场”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2-04-03 10:53]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易相志

  除了工厂的日常管理,柯青峰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玩”上。摆弄一下办公区前的花花草草,约两三个好友自驾游,或者带上无人机去高山之巅拍摄,80后的一些特质和个性在他身上显露无遗。

  3月31日,雨后的阳新县洋港镇下畈村笼罩在云雾里。村子深处的一片厂房区里,60多名工人忙碌在各自岗位,他们手中的这批探照灯要赶在清明节前完成,柯青峰承诺,加班赶工不会亏待大家。

  当过兵的柯青峰退役后打过工、睡过街头,在温州打拼多年后,他将自己的“光明”产业带回千里之外的家乡,开辟人生新“战场”。

  勤奋好学,打工仔成主管

  1982年出生的柯青峰是阳新县洋港镇下畈村人。兄弟姊妹5个,他排老五。因为是家中老幺,长辈疼爱,从小,柯青峰就有些顽皮。

  1999年初中毕业后,柯青峰去一家食品公司上了两年班。说是上班,这两年,柯青峰其实就是打酱油。下班没事,他经常和一帮朋友厮混在一起,也没存到钱。

  在家人的鼓励下,2001年,柯青峰参军入伍。部队的军旅生涯磨炼了柯青峰坚毅的性格,也让他认识到想要变得优秀,必须刻苦努力。

  两年后,柯青峰退役。那时,“温州模式”在全国很火,全国各地的打工仔纷纷涌向温州。阳新也不例外,当时,高峰期,有十几万阳新人在温州务工,柯青峰身边就有不少亲朋好友去了温州。

  就这样,2003年,柯青峰也来到温州闯荡。像很多打工仔一样,初到温州的柯青峰也吃过不少苦头。后来,柯青峰进入温州一家照明公司上班。

  从普通的技术岗位做起,头脑灵活的柯青峰将部队养成的刻苦钻研的习惯融入工作。别人下班喝酒、上网,他却琢磨机器工作原理,了解产品特性。凭借一股子钻劲,柯青峰一步步做到技术主管,掌管全公司生产。

  返乡创业,工厂落户山村

  2011年,在特种照明行业摸爬滚打、沉淀多年的柯青峰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人虽然在温州,但柯青峰却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家乡黄石范围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这让他决定返回黄石创业。

  “那是2014年,村里正在搞扶贫攻坚,可村里一没产业,二没资源,难。支书说只要我回来,在政策范围内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家乡落后的面貌也刺激着我,再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洋港人,当时一腔热血。”回忆当初,柯青峰还有些激动。

  2014年,柯青峰投资4200万元在家乡洋港镇下畈村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园。产业园建有模具车间、压铸车间、注塑车间、表面处理车间、数控加工车间、机械加工车间,实现了生产和检验一体化。

  其实,除了对家乡的感情因素外,家乡的区位优势也吸引着柯青峰回归。下畈村离大广高速龙港高速口很近,交通运输便利。另外,下畈村虽属洋港,但与阳新人口大镇龙港镇接壤,招工也方便。

  2015年,陆陆续续,柯青峰将机械、设备分批迁回洋港镇下畈村,并配齐模具、压铸两个加工车间和检验室。在下畈村靠山的一片占地近10亩的厂区很快建起,当年,柯青峰的晶全科技公司就顺利投产。

  让这份“光明”照亮乡邻

  在将生产厂房安置在下畈的同时,柯青峰在阳新县城成立了产品研发中心。中心的9人研发团队与北京中科院微电所、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已拥有70余项技术专利。

  如今,柯青峰的公司10条生产线能生产146种特种照明设备,广泛应用于公安、消防、部队、铁路、化工、冶金、矿业、航空、船舶等工业企业照明。公司也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黄石市专利示范企业”等称号。

  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本村及周边村民就近就业。高峰期时,工厂有近100名村民上班。

  “在家门口上班主要是方便,骑个电动车几分钟就到了。一个月干得好有三四千,顺便能照顾老人、小孩,还可以。”4月1日下午,在工厂干活的刘双枝笑着说。

  为了真正实现帮扶,柯青峰还为一些身有残疾但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困难人群“开绿灯”。

  “以前是叫脱贫户,厂里最多时有20多位脱贫户上班。”下畈村党支部书记柯亨安说,作为村里唯一一家公司,在村党支部指引下,公司还成立了非公企业党支部,有7名党员,公司党支部帮助村里解决了不少困难,比如赠送村里40余盏路灯,支持村里的公益事业。

  2021年,柯青峰的公司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上缴利税200余万元,带动就业120人。不仅如此,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柯青峰还经常参加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公益活动,为退役军人团体在创业方面提供相关指导。

  “我是一个兵,退役后,家乡就是我的新‘战场’。别人说,照明是一项‘光明’事业,乡村这个广阔天地,我想让这份‘光明’照亮更多乡邻。”柯青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