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机器人这条未来产业赛道上,黄石正加快跟进步伐。
近日,在第二届黄石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启动式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由三丰智能、东贝机电、乐聚机器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20家企业及高校组建的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宣告成立。
这个集结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力量的“创新联合体”,攥指成拳聚合力,致力于解决智能机器人产业“卡脖子”难题,推动机器臂精密装配、矿山机械智能调试、物流智能分拣等产业场景加速落地,为黄石打造区域智能装备产业高地释放新活力。
打造四大核心场景
在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院长黄鹏看来,黄石“电子信息强基、装备制造升级、物流枢纽赋能”的产业目标,正是智能机器人技术落地的最佳土壤。
基于此,黄石正重点打造四大核心训练场景: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精密装配场景,聚焦解决微米级装配的行业痛点,让机器人在芯片、传感器等精密元器件生产中实现绣花般精准操作;面向装备制造领域的矿山机械调试场景,模拟井下、高温等复杂工况,突破机器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适配瓶颈;服务现代物流的智能分拣场景,通过算法优化与机械臂协同,将分拣效率提升30%以上;兼具育人功能的人工智能实践基地,则直接对接企业需求,缩短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实验周期”。
“我们要让‘场景’拉动‘训练’,再以‘训练’反哺‘场景’。”黄鹏介绍,目前将计划通过创新联合体共同建设训练场,积累海量产业数据,推动技术快速迭代,加速智能机器人在黄石的场景化、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产学研拧成一股绳
“联合体就是要让每个成员单位发挥各自最大优势,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三丰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研发工程师肖挺,道出了企业加入创新联合体的核心诉求。
作为创新联合体的牵头企业,三丰智能将凭借硬件设计加工与现场布局规划的强项,携手产业链伙伴共闯技术难关。
翻开创新联合体成员名单,既有三丰智能、东贝机电等本土龙头企业,也有乐聚机器人、武汉格蓝若等省外高新技术企业;既有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等在黄高校,也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省内顶尖科研力量。在这种组合中,企业提供市场需求与转化能力,高校院所输出基础研究与人才储备,共同形成独特的协同发展优势。
“比如在矿山机械智能调试领域,我们负责硬件集成,高校团队攻关环境感知算法,上下游企业提供特种传感器,这将大幅缩短研发周期。”肖挺透露,通过资源共享与分工协作,降低了单个企业的研发成本,产业链整体创新效率也将跨越一大步。
政策发力护航发展
“创新联合体是推动我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我们将从政策、资源、服务等多维度提供全周期保障。”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会优先推荐创新联合体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对关键技术攻关给予重点资金倾斜,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针对创新平台建设,市科技局鼓励创新联合体成员共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载体,对符合条件的,将统筹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给予配套支持,帮助其快速提升研发能力。同时,市科技部门正积极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引导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等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等形式参与进来,破解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资金难题。
让人才安心搞创新
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创新联合体的版图中,人才培育与技术攻关同样重要。
“去年我们开设智能机器人专业,首批就招收了近百名学生。”黄鹏介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针对黄石产业需求,差异化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熟悉生产流程的“产业熟手”,通过实训基地强化实操能力;另一类是兼具系统理论与创新思维的技术骨干,参与创新联合体的科研项目攻关。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动力。市科技局将支持创新联合体引进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符合条件的直接纳入市级以上科技人才项目支持范围,通过“政策包”“服务包”解决他们在落户、科研、生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搞创新。
如今,在黄石这片创新热土上,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正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齿轮组”,将企业的市场敏锐、高校的科研深度、政府部门的政策温度紧紧咬合。随着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批应用场景的落地、一批专业人才的成长,黄石加速迈向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为武汉都市圈产业升级贡献黄石科创力量。
(记者 胡靖 通讯员 李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