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薄弱、环境杂乱的“软弱涣散村”,到集“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香椿)”“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于一身的明星村落,开发区·铁山区大王镇贵湾村的蝶变,始于市融媒体中心驻村工作队的到来。他们用“社区团购架桥梁、短视频拓渠道、线下集市暖民心”的组合拳,把助农实事做到了农户心坎上,也让乡村振兴的“活水”流进了田间地头。
团购架桥:从田间到餐桌的“助农接力”
2020年冬,湖蒿田里弥漫着一层焦虑——贵湾村村民李建国看着自己在港口村种植的100多亩成熟湖蒿直发愁。绿油油的菜叶在地里蔫头耷脑,他攥着陆晓峰的手急得声音发颤:“陆队,再卖不出去,一整年的心血就全烂地里了!”
看着农户通红的眼眶,驻村工作队队长陆晓峰当即编辑了一条朋友圈:“销路受阻,菜农犯愁!新鲜湖蒿、土鸡蛋急寻买家,我来牵头组织配送,恳请大家转发,让市民吃上平价新鲜菜,让农户不白流汗!”
消息发出后短短两三天,近千名市民、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主动加群,你一言我一语组织出了“田间直采+社区分拨+到户配送”的完整链条。
那段时间,田间地头、工作队小院里,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天刚蒙蒙亮,陆晓峰就带着队员和农户蹲在地里分拣湖蒿,沾着晨露的菜叶要一根根择净;上午志愿者们围着长桌打包、贴标签,下午8台农用车载着满车新鲜食材,在陆晓峰的统筹调度下驶向城区。
2020年3月2日晚,黄石公园小区的路灯下,最后一户居民接过还带着泥土气息的蔬菜,连声道谢。
这一晚,首单社区团购惠及25个小区467户家庭,7700斤蔬菜、3210枚土鸡蛋从田间直达餐桌,十多位农户有了近3万元销售收入,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
此后,这支“临时组建”的团购团队成了农产品销售的“固定帮手”:红薯成熟时,他们帮农户把带着泥土香的红薯分装成袋;香椿上市时,他们小心翼翼打包鲜嫩椿芽;春节前,他们又忙着配送农家腌菜、散养肉鸡……
半年间,累计配送各类农产品超5万斤,为黄石城区50余个小区解了“买菜难”,也帮30多户农户保住了“钱袋子”,这场跨越城乡的“团购接力”,跑出了助农惠民的“双赢加速度”。
流量拓路:线上线下织密产销网
2020年春,面对村里香椿的销售困境,陆晓峰“借势破局”。他向当时的黄石广播电视台申请支持,邀请时任开发区·铁山区副区长石斌走进直播间带货,短短1小时吸引10多万人观看,当场卖出香椿300多斤、香椿酱1000多件,销售额达6万元,撬动订单13万元。
“真正的助农,必须拓宽渠道,做大流量。”陆晓峰深知,一时的帮扶不够,得让农户掌握“自己造血”的能力。2022年3月,他开通抖音号“驻村贵湾”,一年多拍摄500多条农业短视频,不仅帮农户卖货,还手把手教他们在视频里说自我介绍。
2022年,下堰村农户程良友曾因40亩红桃滞销急得失眠,陆晓峰当天就赶到桃园,耐心指导他对着镜头“吆喝”。
这条短视频发布后获十多万点击,10天内40亩红桃被抢购一空。如今,“驻村贵湾”账号流量突破千万,成了周边数十个村镇农产品的“推广站”。
考虑到线上销售的邮费门槛会挡住小农户,陆晓峰又把目光投向线下。他联系下陆区杭州东路社区,每周六开办“社区助农集市”,让农户带着新鲜蔬菜、水果直接对接居民。
陆晓峰算过一笔账:集中运输平摊运费,既能让农户保住利润,又能为农产品做品牌宣传,“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助农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驻村的7年时光里,陆晓峰用“媒体+助农”思路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助农团购集市”也从最初的不破百的人流量,慢慢涨到几百人次。
如今的贵湾村,香椿成了金字招牌,而农户们握着线上线下的“销路钥匙”,脸上的笑容比田间生机勃勃的作物更灿烂。而陆晓峰依然在奔波,或是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拍视频,或是在社区集市帮农户搬运蔬菜,他说:“驻村干部的价值,就是让农户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记者 胡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