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80余载 黄石的孩子与时代同行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5-08-22 09:32]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当电影《南京照相馆》中的暗房红光渐强,日军屠杀的罪证在显影液中浮出时,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也用镜头记录下了60名中国孤儿的逃亡足迹。

电影《黄石的孩子》剧照(记者 鄢巍 翻拍)

而今,《南京照相馆》以高票房掀起历史记忆的浪潮,我们再循着乔治・何克的镜头和那些若隐若现的线索,回望2008年在湖北黄石上映的抗战影片——《黄石的孩子》。

2008年3月31日,《黄石的孩子》全球首映式暨慈善公益晚会在黄石体育场举行。(记者 鄢巍 摄)

80多年前,这位异国友人在战火中带领60名中国孤儿翻越秦岭、穿越丝绸之路,最终抵达甘肃山丹。这段被改编为电影《黄石的孩子》的传奇,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我们试图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寻找答案。

历史回响:

乔治・何克与“黄石的孩子”

20世纪30年代末,冬日的吉祥照相馆里,木制楼梯在日军皮靴的踩踏下吱呀作响。照相馆学徒攥着浸透冷汗的双手,将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浸入显影液。

当定影剂抹去最后一丝雾气,相纸上浮现出堆积如山的尸体、哭泣的婴儿和燃烧的街巷——这些日军自拍的“战功”影像,成了刺向民族伤口的利刃。

《南京照相馆》凭借扎实的剧作与直击人心的叙事,引发广泛关注和持续讨论。然而,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沉重压抑数倍。

电影《黄石的孩子》是2008年上映的一部国际合拍电影,影片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

年轻的英国记者乔治・何克怀揣着揭露日军暴行的信念,冒险潜入这座被战火撕裂的城市。他刚拍下日军屠杀平民的照片,便被宪兵队发现。

寒光凛冽的武士刀即将落下时,周润发饰演的新四军游击队队长陈汉生出现,及时救下了这个高鼻梁的异国青年。

这一刻,乔治・何克的命运与东方土地上的苦难紧密交织。

在电影《黄石的孩子》的虚构叙事中,乔治・何克带领孤儿们穿越战火,最终抵达山丹。

电影中“黄石”的命名虽源于方言误听——陕西“双石铺”(shuangshi)被误译为“黄石”(huangshi),却意外让黄石与这段历史产生奇妙联结。

逃亡途中,乔治・何克辗转来到黄石的一所孤儿院。这里住着60名眼神空洞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死于轰炸或饥荒,对外国人充满敌意。

一个叫石凯的男孩曾因父亲被日军杀害而发誓复仇。他朝乔治・何克扔石头,骂他是“洋鬼子”,但乔治・何克没有退缩。他脱下西装,帮孩子们修补漏风的屋顶,用仅剩的罐头和孩子们分享。

当寒冬降临,他翻山越岭找到废弃的纺织机,教孩子们织毯子御寒。渐渐地,孩子们开始叫他“何克叔叔”,石凯甚至偷偷把珍藏的铜弹壳塞进他的口袋。

战火逼近黄石,乔治・何克决定带孩子们向西北逃亡。护士丽和陈汉生加入队伍,一行人推着装满物资的马车踏上丝绸之路。

途中,他们遭遇坠崖、疾病与敌军追击,最小的孩子饿得连哭声都微弱,却总能在乔治・何克口袋里摸到半块烤土豆。

1945年7月22日,何克因破伤风牺牲于山丹,距离日本投降仅剩24天。

2025年7月,乔治・何克亲属访问团重走逃亡之路,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留下感言:“历史不容忘却,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电影与现实的呼应,让“黄石的孩子”从银幕走向历史现场,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纽带。

寻访之路:

特派团队的戈壁追问

《黄石的孩子》寻踪小组重走乔治·何克当年的逃亡路(吴建新 摄)

2007年,本报《黄石的孩子》寻踪小组从湖北黄石启程,踏上了一次注定载入地方史册的追寻。

他们一行7人,手持泛黄的地图,一路向西穿越秦岭、翻越祁连山前往甘肃山丹。

当寻踪小组到达第一站——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唐藏镇,映入眼帘的斑驳土墙、锈迹斑斑的铁犁,无声诉说着当年的风云。据史料记载,乔治・何克在此收养孤儿、教授知识,甚至为孩子们改制破旧棉衣御寒。

寻踪小组沿着当年乔治・何克与孩子们翻越的“扁担路”徒步。当队伍抵达天水麦积山时,连绵阴雨让山路化作“泥河”。组员们挤在晃动的农用“蹦蹦车”上,艰难行进40公里。

夜幕降临时,寻踪小组走进陕甘交界的利桥镇,73岁的宋志宣老人端出热腾腾的面条:“当年何克带着孩子们经过这里,回民和汉民凑粮救急。”

穿越泥泞后,寻踪小组登上开往山丹的绿皮火车。凌晨的戈壁寒风刺骨,零下6℃的低温让相机电池频频罢工,却难掩队员们的激动。车窗外,祁连山雪峰与《黄石的孩子》剧照重叠——乔治・何克带领孩子们翻越的乌鞘岭,正是眼前蜿蜒的铁轨下的山脉。

到达乔治・何克与路易・艾黎合葬的陵园内,当年的守园人张爱志轻抚石碑:“每到清明,有孩子从新疆赶来,说‘何克先生教我认草药,说甘草能解毒,就像善良能解恨’。”

离开山丹前,寻踪小组还去了南关小学。孩子们正在操场上用粉笔画地图,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陕西凤县的位置,认真地对同伴说:“那里有两块能保护人的石头。”

尽管“黄石”之名源自误读,但这段历史里从不缺少“庇护”的内核。双石铺的两块巨石,曾为孩子们遮挡过日军的轰炸;而千里之外的湖北黄石,在同一时期也成了难童收容的热土——大冶铁矿的矿工们曾用矿洞藏匿孤儿,长江码头的船工曾冒死运送救济粮。

《黄石的孩子》寻踪小组在乔治·何克与路易·艾黎合葬的陵园内(吴建新 摄)

10余天的跋涉,数千公里的追寻,寻踪小组不仅丈量着历史的厚度,更触摸到跨越国界的人性光辉。18年间,当年寻踪小组的成员有的鬓角染霜,甚至有人离世,但追问从未停歇。

而今,这支火把正通过本报的文字和镜头,照亮更多人心中关于勇气与希望的记忆。

精神传承:

当“黄石的孩子”遇见新时代

虽然距离《黄石的孩子》上映已过去17年,但那些光影中的往事,仍在黄石的街巷间流淌。

曹梓曦(右2)在省运会争金夺银(受访对象提供)

“英雄并不一定是需要拿着枪去战斗的人。”看完《黄石的孩子》,黄石十六中学子曹梓曦感慨。

曹梓曦今年14岁,即将迈入初二。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更在湖北省运会游泳比赛上摘下三金一银一铜,2024年还获得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

“孩子喜欢游泳,我们就支持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曹梓曦的妈妈江蓓告诉记者,是国家的繁荣富强,才让孩子们有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有了自由选择的机会。

像曹梓曦这样的青少年不是个例,80多年过去,黄石已经建立起全方位的青少年守护体系——从城市社区到偏远乡村,遍布全市的爱心托管班让万余名黄石孩子的暑期多了一份爱的守护;设立分级矫治闭环体系,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在这样全方位的守护下,黄石的新时代少年有了绽放自我的机会。

乔治・何克当年带领60名中国孤儿沿着古丝绸之路,爬过雪山、穿越沙漠,面对种种危难,最终让孩子们远离故土的硝烟。

而今天的黄石青少年,则在赛场上闪耀:在2025年湖北省青少年运动会田径赛中,黄石代表队揽下12金7银10铜,荣登奖牌榜第二位。张梓沐、刘子墨等同学不仅夺金,更达到了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标准。

黄石的青少年不仅是知识和体能的比拼者,更是科技创新的参与者。在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产业链上,活跃着许多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

在阳新县生物医药产业链,青年们贡献了七成以上的技术方案;在大冶市,持正堂药业和劲佳包装的青年突击队扛起了中药新药研发和智能化生产装备自主研制的重任;开发区・铁山区的青年则专注于攻克高性能电子铜箔等“卡脖子”技术难题。

更让人欣喜的是,黄石的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积淀令人惊叹。陈秋实同学就是典型代表,他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得全国季军,并荣获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这份荣誉背后,是从小沉浸书海、日积月累的坚持,也是黄石市“经典诵读”“悦读之星 等文化活动长期滋养的成果。

从南京照相馆暗房中冒险显影日军罪证的少年,到黄石孤儿院中守护孤儿的乔治・何克,再到今天,黄石的青少年们,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拼搏的竞技精神、创新的锐气担当和向善的道德品质,勾勒出新时代黄石青春的模样。

跨越80多年的时光,从保全生命到绽放才华,黄石这座城市,变的是时代更迭,不变的是对生命的关怀和对成长的守护。(记者 石教灯/统筹 黄醒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