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社工服务居民
社区干部宣讲惠民政策
居民乘坐新加装的电梯
市民住进公园里
小区改造提档升级
铁山立体停车场
“暖新驿站”服务外卖小哥
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红色驿站集体学习
幸福食堂幸福味道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自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对标对表省委部署,全市党员干部身下基层,心入一线,听民意察民情、办实事解民忧、常态化暖民心,把点滴小事当成“心头大事”去做,把好事实事做到点子上、办进群众心坎里。
高位推进掀起新热潮
2022年5月下旬,湖北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
紧跟省委部署要求,我市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2022年5月27日,市委组织召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全市实践活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落实措施。同年5月31日,市委书记郄英才在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走访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解决群众所思、所忧、所盼的民生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身入心至,行动有力。我市各地各单位及时传达学习全省动员部署会议精神,落实实践活动各项任务要求,迅速掀起实践活动热潮——
大冶市把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深度融入“八大行动”,动员全市党员干部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切实解决市场主体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阳新县,30余名县级干部主动到各自驻点联系的镇、村、企业开展调研活动,收集基层反映的问题。按照“应下尽下、能下尽下”要求,全县30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社区、驻点帮扶村,和群众“坐一条板凳”,拉家常、掏心窝、交朋友,扑下身子听真话、察真情。
黄石港区深刻把握“身入心到、全面精准、务求实效、主动及时”实践要求,以“双报到双报告”工作制度为抓手,与重点项目建设、“双千”活动、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相结合,推动党员干部有序下沉,向市场主体和群众问策、问效。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党员干部下基层2309次,走访重点企业174家,解决民生问题556个。
西塞山区坚持共同缔造理念,由区“四大家”领导带头,通过“村湾夜话”、座谈聊天的形式,集中组织村(居)民代表议事,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会议开到群众家门口,面对面地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实际问题,实打实地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下陆区紧密结合“党建引领·文明小区”创建和“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民生实事群众评”“信访积案攻坚”等四大行动,用脚步丈量一线,深入走访调研,办好每一件实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实践活动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区6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小区(湾组)、企业车间3300余次,深入研究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品质提升、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
开发区·铁山区高位谋划,深入一线,持续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基层,法律顾问、大学生乡村医生等29类资源,“全科社工”“一网通办”等56项服务,“红色驿站”“青年之家”等20个平台,已延伸至村(社区)一级。
电梯加装“梯”升幸福感
9月21日,小雨淅淅沥沥。西塞山区磁湖社区康赛小区居民全桂菊同邻居在亭子闲聊,说起了小区新变化,“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心情越来越舒畅,生活也越过越有滋味。”
然而,一年前,全桂菊很少到小区广场,成天“宅”在家,非必要不出门。“年纪大了,上下楼非常不容易,爬一次楼就如同历一次劫。”她说。
康赛小区居民以退休老人为主,腿脚不便,行动迟缓,日常出行成了他们的难事。2021年,磁湖社区将康赛小区列为电梯加装试点,解决居民出行难题。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与居民的委托下,该小区成立电梯自改委,收集居民意见,公开招标电梯公司,全程监督施工。
磁湖社区党委书记周波说,在康赛小区的示范带动下,辖区已完成加装并投入使用电梯30部,正在施工5部、审批中9部,已建成电梯实现“全通过”“零投诉”的效果,居民幸福生活的指数愈来愈高。
作为老中心城区的黄石港区,老旧楼房多,区委、区政府把加装电梯作为改善百姓生活水平的民生工程。为做这一工作,自去年来,黄石港区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探索出“党建引、居民议、队伍建、全程评、公约管”的五步工作法,用心、用情、用力破解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题。
截至目前,黄石港区审批并通过了239部加装电梯申请,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的电梯172部,其中9层以上已竣工135部;正在建设的58部,9部列入明年建设计划。市、区两级共计补贴政策资金248万元,发动居民出资约9830万元,惠及居民4248户。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是顺应人口老龄化需求,完善既有住宅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下陆区以电梯加装为抓手,全面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各街道(园区)、社区深入摸排,并记录具备电梯加装条件的单元。研究区级“以奖代补”政策,全面开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成立电梯自改委108个,今年计划完成100部电梯加装。
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往往是群众牵肠挂肚、实实在在的“心事”。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把群众的“心事账单”变成“幸福清单”。
“智慧大脑”破解停车难
9月19日上午9时许,刚刚结束早高峰的武汉路车流通畅,市中心医院门口的车辆有序入场,且在院内很快找到了停车泊位。
一向停车难的市中心医院怎么突然有了空车位?原来,自9月15日起,该医院职工的车辆陆续前往老实验高中停车场停车,而将院内的停车位留给前来看病的患者及家属停车。这个举措源自黄石市智慧停车公司新启动的定制会员卡制度。
“为了缓解中心医院特定地点停车难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域引导的方式,将车辆从停车资源极度紧缺的中心医院引流至停车资源相对充裕的老实验高中停车场。”市智慧停车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医院职工的积极响应下,定制会员卡迅速发挥作用。
解决黄石城区“停车难”问题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事关民生福祉和城市品质。
5月10日,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城区“停车难”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市委书记郄英才指出,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将破解城区“停车难”问题作为重大民生实事,持续用力、狠抓攻坚。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将破解“停车难”问题作为深化“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更新理念、对症下药,聚焦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和建设精致城市,逐步化解泊位资源、重点区域、执法监管不平衡和资源利用、价格引导、规划建设、宣传发动不充分等问题,培育市民“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和绿色出行的理念,加快实现城区停车秩序有效提升。
下陆区聚焦群众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有效利用单位车流早上来、晚上回的“潮汐现象”,主动与周边居民住户共享停车资源,实现机关单位内部停车场使用效应最大化。截至目前,下陆区城管局大院已与附近居民共享20个车位;铜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詹本六社区签订共享协议,向附近还建楼居民提供地下停车位20个;区税务局与停车位紧张的白马山小区居民共享车位20个,形成停车资源的有效补充。
为保障居民基本停车需求,西塞山区“停车惠民”工作领导小组持续跟进“双月·一批”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目前,西塞山区黄思湾街道桐厂社区一门东井停车场已建成并开放使用,桃园村制氧厂旁停车场正在持续建设中,澄月街道办公区已开放共享车位,武商、大上海商圈附近已设立潮汐车位。
“沉浸式”“融入式”下基层,找准摸透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想。今年来,黄石市智慧停车公司在实践活动中,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通过定制会员卡制度、跨域引流停车、限时供应“蓝白潮汐车位”、上线停车诱导屏等举措,让武汉路片区停车资源大“洗牌”,车辆和人流出行秩序更通畅。
为推进停车惠民工作,今年,市智慧停车公司计划建设停车场16个,新增泊位1873个。截至目前已完工停车场6个,新增泊位789个;正在施工停车场4个,将新增泊位777个;谋划的停车场6个、泊位399个确保年底完工。“黄石停车”APP也将升级,全市停车智慧管理平台已完成服务器的搭建和环境部署,正快速推进“智慧停车”系统和APP建设,推出停车场的数据查询和导航功能。
老城改造焕发新活力
9月17日,行走在西塞山区花园路社区郭新三房小巷,屋舍高低错落敞亮,花坛盆景点缀其间。
坐落在黄荆山脚下的郭新三房,是花园路社区一个自然湾,常住居民87户。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幅残垣断壁、荒草丛生、道路坑洼、环境脏乱的破败景象。
2022年,西塞山区以城市更新为契机,以共同缔造为指引,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为目标,对这个“城中村”实施了从里到外的改造。
湾里改造时,社区想把村民郭加良家祖宅一栋“联三”的平房利用起来,当时房子前面两个厨房、一个厕所需拆除。郭家人多嘴杂,对是否要求补偿有些纠结。郭加良和兄弟子侄反复开家庭会讨论,最后同意把老宅改造成公共用房,把前面的厨房、厕所无偿拆除。
如今,老宅成了“民俗馆”,各家各户捐来的一桌、一椅、一坛、一罐、一个座钟……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民俗馆”建成后门庭若市,凡是到郭新三房的人都要来看看,了解一下这个湾子的前世今生。
“践行共同缔造理念,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居民自己动手,把湾子建得有声有色,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邻里更和谐了,乡风更文明了。”说起郭新三房的蝶变,花园路社区党委书记徐春燕很有感触。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下陆区青龙山社区回应居民诉求,增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场所,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完善市政道路管网建设,提升公共空间利用率。如今,小区环境实现从“脏乱差”到“最美小区”的美丽蝶变。今年,下陆区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实施6个标段老旧小区改造,新建3个口袋公园,惠及6850户居民。
走进黄石港区红旗桥社区枫叶山小区,小花园散布楼栋角落,旧仓库拆除后改建成游乐场。红旗桥社区党委书记潘兵说,枫叶山小区是华新水泥厂家属区,过去很破旧,城市更新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小游园、华新历史文化墙,展示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工业文明史。
2021年,黄石市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作为老工业城市,老旧小区多、基础设施陈旧,居民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严重,困扰黄石转型发展。
困难和问题该如何解决?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黄石市成立调研组,按照“察实情、找问题、寻对策”的调研思路,围绕“打造武汉都市圈生态文旅宜居城”课题展开深入调研,把脉问诊;结合全市124个社区不同情况,编制完整社区建设规划,通过健全社区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起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持续改造提升老旧小区、活化利用老旧厂区、涵养城市气质,让老工业城市焕发新活力。黄石以共同缔造为抓手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近三年总投资45亿元,累计改造老旧小区345个城区、惠及居民15.7万户、改造率80%以上,新建文体休闲场地6716平方米,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红色驿站凝聚“心”力量
9月19日一大早,下陆区石榴园社区“红石榴驿站”人来人往,有老人前来咨询政策,有年轻妈妈在此制作手工,有大冶铁矿的退休职工参观老照片。据悉,该驿站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样可以办事,且有更多服务功能,成为最受周边居民欢迎的地方。
为更好地服务居民,2022年初,石榴园社区通过走访辖区居民,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把竹林苑小区内存在安全隐患的停车棚,改造成网格服务站、全科社工站,取名为“红石榴驿站”。
在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街道等共同参与了“红石榴驿站”设计,根据小区现有条件、资源及居民需求,在驿站设置了大冶铁矿回忆角、“学习强国”学习小站等。建成后,驿站聚合党员、居民、志愿者共建共管,并捐出书籍、字画作品进行装饰。
作为下陆区首个建成的“红石榴驿站”,启用以来,不断深化“一颗石榴的初心”内涵,除定期组织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党员学习、安全培训等活动外,每月还定期开展“16号议事日”活动,让“各说各话”变成“共画同心圆”。
同样,在黄石港区青山湖社区,在包保单位和社区党委的共同努力下,正在出现一些全新的变化。
青山湖畔听楚音,公园路里一家亲。该社区以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为契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驿站”等服务阵地,将“两代表一委员”、辖区单位及党员的各种资源汇集社区,实现居民服务便利、协商议事规范、自治服务队伍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区“一家巷”红色驿站建设中,公园路5号楼和7号楼中间的一堵围墙被拆除,空出40平方米的公共区域,作为两楼居民交流的公共平台。随后,两楼居民自发捐款,安装了大门和摄像头,墙面敷设了特色宣传展板,添置了桌椅供大家休息。
如今,“一家巷”连着“两楼心”,居民有空便到这里来聊天、下棋、打牌,亲如一家人。
加大“解”的力度,提升“暖”的温度。近年来,黄石城区新建改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46个、建成小区“红色驿站”292个,成立小区党支部1263个、楼栋党小组4580个,推动治理触角向小区楼栋延伸;2072名全科社工变“社区坐诊”为“网格巡诊”;全市注册志愿者达44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2100多个,成为社区治理的强大力量。
幸福养老托起稳幸福
“老有所养”是每位老人的朴素愿望,是每个家庭的关切与期待所在。破解养老难题,下陆区新下陆街道铜花社区带着感情做事,用行动应答,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
铜花社区党委书记马细群介绍,辖区共有居民3853户11000万余人,60岁以上老人占比30%,为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居民养老服务需求尤为突出。
幸福养老,照进现实。该社区探索“党建+睦邻+养老”路径,创新“公建民营”养老模式,投资26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的铜花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辐射周边3000余名老年人。
社区完善配套设施,建设2个休闲广场、5个口袋公园、9个睦邻议事亭、3个邻里乐长廊和卫生服务站等,实现5分钟养老便民服务生活圈;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为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等个性化服务;充分利用新下陆街道的“智慧助老”平台,对平台上的老年居民进行定期电话访问;联合开展各类敬老孝老活动70余场,让辖区老年人感受“幸福一家亲”。
一个个贴心举措,为老年人幸福加码。一桩桩小事,流淌出城市的温情。
为老服务,不止于此。2022年,下陆区开始探索建设社区幸福食堂,利用国企社会化移交契机,与大冶有色、十五冶、新冶钢等国企对接,按照15分钟生活圈标准,通过对周边居民年龄层次分布考察,对社区具备中心辐射式特点的企业闲置资产进行资源整合,按照食堂和助餐点建设标准和要求提档升级,将闲置资产流入到惠民工程建设中。
今年,下陆区将改造、升级、新建社区幸福食堂(助餐点)12个,其中新建7个,改造升级5个,西花苑社区、詹本六社区、铜花社区、友谊社区、铜都社区、柯尔山社区幸福食堂已完工并投入运营,下陆区康养中心、神牛社区、石榴园社区等幸福食堂正在建设改造中。
幸福食堂是黄石市民生工程。目前,全市50家幸福食堂开工47家、开工率94%;完工33家、完工率66%。随着社区幸福食堂点位不断完善、功能不断齐全、种类不断丰富,“吃饭不用愁、饭点一到食堂走”将逐步成为黄石市老年群体的新生活体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黄石将持续办好群众有感的“关键小事”,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通过扎实开展实践活动,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记者 汪涛 犹冼松/文 鄢巍 张成 熊峤 周巍 李航/摄)